返回第十八章 大胆的尝试和挑战,计划单车穿越罗布泊  从犬父到虎父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这些利于千秋万代的事,也同样不可能是一个暴君所会想到去做的。千古一帝,唯秦始皇所担当得起。

当年我只是为了图省钱没有来,现在终于有机会陪着孩子一起来到秦始皇兵马俑面前,看着眼前这一排排壮观的兵马阵列,感慨着千古一帝的万丈豪情,我闭上眼沉思着,仿佛来到古代战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不觉间就想起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

身为七尺男儿身,谁人愿意甘心苟活人世,谁人不想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可世间这么大,芸芸众生又岂能事事尽如人意,即使成就了千古伟业的秦始皇,最后仍不得不抱憾而终,人生总是在不圆满中,如此这就是人生。

豆豆轻轻推了推我,原来我站在通道上一时已经走神了。

我回过神来问豆豆道,世间无数的人曾来到过这人世间活一趟,可是能被后人铭记下来的又能有多少?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你知道的

吧?嗯,当然知道,我们国家很出名的一个总理嘛。

很好,我接着讲道,***12岁那年,比你现在还小一岁的时候,***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不解地问。“因为那是外国的租界地,万一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在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后来***在沈阳东关的一个学校读书,有一天,这个学校的校长亲自为学生们上修身课,校长给学生们出了一个题目,叫做立命,当时正好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当时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

统治,很多人在当时都很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和追求,也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校长讲立命这个命题,就是给学生讲怎么样立志。校长讲到精彩之处突然就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当时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如果没有人回答,那我就一个一个的问了,校长说道。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的开始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这句话,也表现出来少年***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而他当时的年龄,就和你现在差不多大。

豆豆说什么,沉思了一会,回答道,这是我读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但当时没什么很深的印象,也不明白其中要讲的道理,但是现在,我了解了秦始皇的故事,我好象有点明白了,我要为人类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而好好读书。

我欣慰的一笑,感觉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类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即将崛起,而我,即使穷极一生之力,也要完成为人类培养一个伟大科学家这个极为伟大的使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