饷缺粮,多年不闻号角之声,控弓之士皆难求。号称五十万的京军,实际上不到二十万人,而且多是官宦子弟,滥竽充数,挂名而已。
当瓦剌四路大军攻打大明边境的时候,年轻皇帝的血,沸腾起来,永乐皇帝扫荡北庭的故事早已传颂多年,建功立业的雄心从来没有褪色。王振更是推波助澜,鼓动他御驾亲征。在此之前,年轻皇帝至少表面上,平定了西南的叛乱,虽然只不过是小事一桩。他觉得,昔日先辈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宣言依然威力无比,荡平蒙古不过昨天的事情,所以,他决定御驾亲征,这才是英武皇帝该做的事情。
文官们对于皇帝的冲动,开始时候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多年没有大的战争,而大明军队的腐朽他们或多或少是知道的,他们不能让皇帝冒这个险。而皇帝坚决前往,王振更是拿出了往日的威风:皇帝御驾亲征,朝中主官一律陪同。
文官们不再反对,主官前往是非之地,留守的副官们,心里想的很多很多。
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御驾亲征,各路京军仅仅在京城停留了两天,武器、粮草甚至都没有备齐,便鼓乐喧天,离开了德胜门。
那时刚刚过了月中秋,阖家团圆的幸福,让这个皇帝意气风发,跃马扬鞭,但几乎所有人都预感到不好,虽然暗潮汹涌,却没有想到皇帝的仓促出征将会一去不复返。
朝堂之上,文官和内监争斗不休,虽然看着是王振获胜,但背地里的反抗,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其实双方都在寻找第三方的帮助,这个第三方不是皇帝,而是武将们!
无论是谁统领军队,上阵厮杀永远都是武将的事情。而大明能征惯战的将军们大多是太祖、太宗皇帝留下的后裔,英国公张辅,刚刚平定了交趾的叛乱,成国公朱勇,大名鼎鼎朱能的儿子,他们都是世袭勋贵,都有着盖世武功,只是这些人,天生的傲慢,根本不屑文官和内监的殷勤。年轻的皇帝不再有太祖、太宗皇帝杀伐果断,他们可以很逍遥自在地活着。
所以,当也先的大军不断敲击大明的九边,各处的败报被武将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皇帝几乎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奇怪的是,文官们也没有说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