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章:土木之变(下)  无稽传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内廷】

这一切源于皇帝对大臣们的不信任,不信任的原因自然是王振专权跋扈的结果。私塾先生出身的王振,有着普通太监所没有的见识和胆量,进宫之后成为太子英宗的玩伴,无论学习还是玩耍,潜移默化之间,使得太子对于王振有了种依赖,甚至是一种类似于父与子的关系。

宣德皇帝,朱棣梦中朱元璋送来的好皇孙,本来可以打造一个太平盛世,可惜英年早逝。九岁的太子即位,试想皇家本身的礼仪,使得父子亲情不如平常百姓家那样亲切。太子的周围,要么是太监,要么是宫女。朝夕相处王振自然成了英宗皇帝的依赖,刚刚即位,王振便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大明的三驾马车,内廷、文官、皇帝,第一次出现了内廷和皇帝的协作,自然,文官成了对立面。

无论王振做什么,皇帝都是默许,尊其为先生,极为尊崇。皇帝如此,可想而知那些墙头草一样的大人们,自然对王振表现出无比的热情,王振不再是私塾里和学生们侃侃而谈的教书先生,也不是深宫大院里训斥小太监的王公公,而是站在巍峨大殿之上,蔑视俯首的官僚,发号施令的司礼监太监。一个充满阿谀奉承的时代,有献媚之徒,必然有正直之士。前朝遗留下来的三位顾命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所谓三杨开泰,依旧牢牢控制着大明的朝局,他们锐利的眼睛,看出王振想要专权的苗头,联合太后,对皇帝进行施压,处罚王振。内官专权是不容置疑的,太祖的祖训,是可以直接问斩的。大家本来都以为可以一击中地,除掉大明这个潜意识的祸患,不想年幼的皇帝,苦苦哀求太后和大臣,甚至不顾及皇帝的尊严,在太后和大臣面前替王振求情,不惜跪拜。

皇帝的尊严,皇帝的权力,让文官们惊讶了,皇帝跪在太后面前,也跪在了大臣们的心里,儒家的教诲,君臣规矩,使得他们后怕不已,不敢再强迫皇帝按照他们的意思办。只是太后发了话,王振认罪,改过自新。接下来的几年,虽然王振收敛了不少,做事越发小心。只是君臣顾忌埋下了祸根,渐渐无法消除。随着三杨相继离世,英宗亲政,太祖皇帝埋下的内侍不得干涉朝政的铁牌终归搬走了,王振的势力终于扩张开来,气焰熏天的王振,成了英宗正统年间最炙手可热的权宦,贪污纳贿,把控朝政,文武百官没有不在他面前低头的,唯一的一个特例就是后来的于谦,他丝毫没有卑躬屈膝,一点巴结的意思都没有。太多督抚大吏的表现瞬间变得无比渺小,出人意料的是,王振并没有处置这位有骨气的年轻人,只是呵呵一笑,依旧重用,这也许是他最为成功的重用人才,而他最失败的纳贿,就是和瓦剌人做马匹生意,以至于后来的土木之变,恰恰是他留用的这位年轻人,稳定了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人世间许多看是巧合的事情,其实恰恰在一念之间发生。

无论是王振专权,还是贪污受贿,在仁宣之治余存的夕阳里,大明的朝政还算有效。大明的官员都有着努力工作的习惯,同时,也有着不服输的劲头。官员们谦卑听话,各地变乱相继平定,王振胜了,虽然只是表面的胜利,但他和皇帝,品尝到了统治者的快乐。

只是瓦剌的到来,改变了一切。按律令,瓦剌向大明进贡马匹,大明会给马匹定价,因为王振的缘故,价格高的离谱。瓦剌太喜欢大明的赏赐,这一次,送出了三千匹马,却冒称五千匹,出行两千人,冒称三千人。不知王振是头脑一热,还是幡然醒悟,一面收取瓦剌的贿赂,一面却让人严加盘点瓦剌送来的马匹数量和人员数量,同时压低马价,降低赏赐,这无疑打破了瓦剌冒领赏赐的美梦。

也先气急败坏,派人去责问王振,王振勃然大怒,老子就吃了,又能怎么样?不但不给瓦剌使者好脸子,甚至关了双方交易的榷场。

战争从来都是为贸易而来,无论占据多少土地,吃饭是第一位的。于是,瓦剌嗷嗷叫的武士,在狂怒的也先带领下,分兵多路,开始攻击大明的边防。

也先的来犯,官员中许多人是幸灾乐祸的,在一些人眼里,所谓国家大事,不如看一个人慢慢倒下重要得多。明军多年的沉珂,导致了不断的失败。而边庭的战败,却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虽然边关告急的文书开始时,报到朝廷,接下来,却杳无音讯。朝堂是安静的,甚至静得可怕。看是唯唯诺诺的大臣们,彼此有意无意交织着目光,他们心知肚明边庭怎么回事!皇帝和王振察觉出来,却无法知道结果。头脑发热的王振,怂恿皇帝一方面先是派出驸马统兵出征,并派出太监做监军,亲自去调查。一方面又觉得所有人不可靠,决定御驾亲征。王振充其量是个儒生,皇帝是年轻人,两个天真的人,以为可以扬威塞外,建立盖世功勋,却不知多少人一去不复返。

土木之变2】

月十七日,秋雨绵绵,皇帝车驾从京城启程来到宣府。此前文官们还是顾虑了大明的安稳,皇帝御驾亲征,岂是儿戏!文官们不断是折子请求皇帝不要出征,甚至跪在雨中恳求皇帝留下,可王振严厉拒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