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六章:国魂犹存  忧乐记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子被诛杀拍手称快。

有个叫欧阳澈的平头百姓想出人头地,他素知陈东当年带领太学生搞得轰轰烈烈,故而登门拜访,请教陈东有关家国天下的大计,陈东却并不知情,哪知欧阳澈将洋洋洒洒上书宋高宗,有些话便是欧阳澈听陈东肺腑之言后的表达。黄潜善与汪伯彦自从官复原职后就在宋高宗面前亦步亦趋,形影不离。苗刘兵变后宋高宗更是对他们恩泽有佳。

“平民欧阳澈上书建议改革政治,抵抗金人,还斥责黄大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还望陛下明鉴。”这日汪伯彦急匆匆跑来对宋高宗诉苦道。

黄潜善匆匆忙忙也面见宋高宗,煽风点火道:“陛下,如果不赶快杀掉陈东、欧阳澈等人,又会有鼓动众人伏阙上书的事发生。这陈东有恃无恐,口无遮拦,乃是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难道陛下忘了‘苗刘兵变’?”

宋高宗一听,马上魂不附体,这陈东鼓动太学生当街打死朱拱之曾名扬天下,世人皆知。如若陈东再胡闹,恐怕朕的江山社稷就不保了,想到这里,就命令黄潜善:“爱卿就看着办好了,朕要陈东闭嘴,永远不要胡说八道。‘苗刘兵变’就够了,如若再有人兴风作浪,朕绝不姑息养奸,一定严惩不贷。”说话间魂不守舍,厉声厉色。

建炎元年八月二十五日,陈东与欧阳澈一起被杀于镇江府集市。当日狂风大作,瓢泼大雨。黎民百姓纷纷落泪,李纲、宗泽义愤填膺,黄潜善、汪伯彦却拍手称快。张明远等人得知后,对宋高宗有了许多不满,但也不好表露。

“如今天下本不太平,可高宗开始滥杀无辜,想必事后他就后悔莫及了。‘苗刘兵变’历历在目,想必皇上也是心有余悸,就怕重蹈覆辙。‘草木皆兵’四个字目下算是一语中的了。”在住所,张明远忧心忡忡,环顾四周,低声细语之际叮嘱子午四人。

“‘苗刘兵变’实乃有惊无险。没想到苗傅与刘正彦会犯上作乱!陛下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隐退,幸亏韩世忠将军力挽狂澜,才打败苗刘兵变,陛下才重回龙庭。”费无极气急败坏道:“在皇上眼中,‘苗刘兵变’是武将犯上作乱,这欧阳澈之事便是士大夫妖言惑众了。陈东先生又极力辩解,故而自取其祸。也怪先生他自己口无遮拦,如之奈何。”

“先生素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他偏偏管不住自己的那张嘴,又当如何?”子午仰天长叹,神情恍惚开来。

“这打猎的人素知,箭射出头鸟。先生如此鹤立鸡群,便酿成了这般的局面,实在令人伤心难过。细细想来,心里真不是滋味。往事难忘,历历在目,仿佛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当年的东京。那把折扇,那眼角的黑痣。”普安嘘唏不已。

余下叹道:“先生此去山高水长,我们难以忘怀。”

“康王如何就听信谣言了,看来黄潜善与汪伯彦也是乱臣贼子,与王时雍一丘之貉,比蔡京、童贯、李邦彦还可恶之极。如何皇帝跟前总有些卑鄙小人,靖康耻历历在目,康王不思雪耻,报仇雪恨,却是撒腿就跑,抱头鼠窜,哪里是男子汉大丈夫所为。昔日的康王早已变了。我看不是康王长大了,而是康王成了高宗,做了皇帝的人反而是胆小如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武连气道。余下马上用手捂住他的嘴,示意他不可口无遮拦,自取其祸。

正在此时,李纲、宗泽前来探望张明远、费无极等人。当二人走了进来,但见张明远等人神情肃穆,闷闷不乐,也是感慨万千。

李纲泪流满面,握着张明远、费无极的手,默然不语。宗泽也是老泪纵横,捋了捋胡须,叹息不已。众人坐了下来,面面相觑。

“老夫就想过河,与金贼血战到底,收复失地,报仇雪恨。为此写了一道奏章,离开镇江府返回东京前,拿来让你们看看,还望你们说说看,妥当与否?”宗泽老泪纵横,喃喃道。说话间,李纲打开奏章,送给张明远、费无极,子午、余下、普安、武连也凑到跟前,一同细看,但见,其文曰:

陛下洪福齐天,老臣斗胆进言,还望明鉴。

丁进等几十万人愿意守护京城,李成愿意扈从皇上回朝,然后渡河讨伐敌人,杨进等拥兵百万,也愿意渡过黄河,共同抗敌。臣听说‘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则众人团结一心,敌军虽强,有何忧哉?

圣人爱自己的父母并推及别人的父母,所以教人孝;尊敬自己的兄长并推及别人的兄长,所以教人悌。陛下应当与忠臣义士合谋进行讨伐,以迎回徽、钦二圣。眼下太上皇居住的龙德宫依然如旧,只有渊圣皇帝没有宫室,希望改修宝宫以作为迎回渊圣皇帝后的居住之所,使天下人知道对父亲孝顺,对兄长贤悌,这是以身为教。天下人自当对陛下毕恭毕敬,天下归心,陛下便力挽狂澜,名垂青史。

“老将军这奏章虽说很好,就怕皇上听不进去,岂不白费口舌。黄潜善、汪伯彦祸国殃民,如之奈何?”李纲叹道。

“为将者当尽忠报国,万死不辞。陛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