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三章:江山如画  忧乐记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者掌声不断。

汉子忙道:“有道是没有那金刚钻,不揽这磁器活。下面还有拿手绝活。”说话间,只见,三五个彪形大汉竟把两个小厮分别装进了两个囊带之中,扎住了袋口。众人诧异开来,几人议论纷纷。“江南人士,就是能。”一个姑娘喃喃道。两个书生望了望笑道:“看看,到底如何?”

宋徽宗、张明远和蔡京、童贯、高俅几人相互对视后,只笑不语,一同观看起来。囊带已被彪形大汉抬至高大的架台上去了,就在大汉们要把袋子往河中抛掷之时,几个老妪赶紧背过身去,一个姑娘赶忙用双手捂住了双眼,不敢再看下去,几个小娃娃已经吓得跑开了。哭哭啼啼,大呼小叫,络绎不绝。几个市井泼皮却叫道:“快快抛出,精彩,刺激!”

望了望那画船,宋徽宗叹道:“不知技艺如何?”“曹爷,莫非金明池也有?”张明远问道。“当然,老爷我最喜欢这个。”宋徽宗微微一笑,点了点头。高俅忙道:“曹爷,怕是比不上我们池子里的。”蔡京眯眼笑道:“我看也是。”童贯指着袋子说道:“曹爷,不知那袋子扎的紧不紧!”宋徽宗笑道:“不必多言,静观其变。”话音刚落,只听的是,扑通两声,河中溅起了两股浪花。人们大呼小喝,唏嘘不已开来。一个时辰过去了,不见水中有什么动静,有人竟失声哭将起来了。

那几个泼皮大惊小怪,慌忙跑开呼道:“河中淹死人了,快快相救。”喊声渐渐远去。可就在此时,囊带早已有浮起之状了。两个年纪轻轻的小厮在水中自己解开了绳子,钻出了囊带,浮游自如片刻早已爬上了画船。人们后怕之余也不禁惊叹开来。不一会儿,人声鼎沸,掌声呼声传响起来。

汉子呼道:“这便是我等的压轴好戏,大家受惊了。”人们看到小厮端着罗盘而来竞相前去给上银两。在宋徽宗的示意下,高俅拿了十两银子扔在了那盘中,一个钱币被振出了盘子要落到地上之时,说时迟,那时快。小厮一个海底捞月竟然给接住了,又是掌声不断。张明远见那汉子这般眼疾手快,不由暗暗佩服。

此时,宋徽宗一班人等早已下桥去了,他们来到汴河边一条商街上,此街自汴河虹桥而下向左一拐,沿汴水之向横去,人海茫茫间,尽显繁荣景象。

宋徽宗在一摊位旁,指着一些丝绸问道:“此些物品乃是何处所产?”商贩应声笑道:“这位爷,您看!上好丝绸,江浙所产。”“那东京难道无丝绸制造之处吗?”宋徽宗明知故问之际,问道。商贩笑道:“不瞒您说,如今咱大宋,这江南的丝绸可超过了北方。”宋徽宗转身又问童贯道:“刘老,哪里丝绸还甚好?”童贯笑道:“曹爷!这四川路也较好。”宋徽宗笑道:“如此说来,我大宋丝织,北方可不如南方喽!”张明远也恍然大悟,明白过来,余众一听也相继笑将了起来。

到了一个瓷器花草盆景摊处,宋徽宗喜出望外,瞠目结舌,俯身细细看来。但见,眼前奇花异石、瓶瓶罐罐,顿时眉开眼笑,喜乐无比。“几位爷,请看!上好的景德镇瓷,还有牡丹花,昨日刚从洛阳运来。还有水仙、君子兰、苏南翠竹、西蜀芙蓉。”没等商贩言毕,宋徽宗便上前一一察点去了,好像到了御花园一般,如入无人之境。张明远也紧随其后,东张西望,两个侍卫也亦步亦趋,不敢怠慢。高俅跟了过去笑道:“曹爷!这景德镇瓷,质地细腻、色泽莹润,烧得好!”宋徽宗扭了扭腰,拿起来,仔细查看,翻来覆去,认真道:“嗯,没想到真宗皇帝改名后的景德镇瓷,如此之盛!”蔡京亦笑道:“曹爷,您还不知道?如今景德镇已是久负盛名,乃我大宋瓷城之都。”“果真如此!甚好,甚好。”宋徽宗装傻充愣,亦笑道。童贯见宋徽宗有些满头大汗,腰酸背痛之状,就问道:“曹爷,梁老?管家?明远道长,那咱们就找一家客栈歇息一番,诸位意下如何?”“曹爷,两位爷。如此极好,那我们就去歇息一番。”高俅看着徽宗笑道。“那就走吧,找处酒楼。”宋徽宗一语落地,众人便欲离去。宋徽宗又忍不住左顾右盼,恋恋不舍的看着那些花花草草、瓶瓶罐罐,不忍离去。最终拿了三个瓶罐,众人便向汴河边的街市而去。

“陛下,明远以为孙羊店也不错,虽说比不得樊楼,可虹桥附近,当属孙羊店为第一。我们可望着虹桥的川流不息,听着附近的琵琶小曲,看着汴河的风光无限,想必别有一番风味,不知尊意如何?”张明远东张西望,看向虹桥,感觉这孙羊店与虹桥不远,风光无限,而且孙羊店也是正店,虽说比不上樊楼的大名鼎鼎,在虹桥附近,也数孙羊店当仁不让了,故而对宋徽宗耳语。“明远与朕是故交,他的话要听,你们就不必闷闷不乐了,你们可明白了?”宋徽宗对蔡京、童贯、高俅耳语后,他们虽一脸不悦,可也是强颜欢笑。众人上前,看向这酒楼,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孙羊店。彩楼欢门,热闹非凡。张明远也曾路过,并不陌生,只是此番前来有些不同,至于如何不同,百思不得其解。只是陪同宋徽宗而来,就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