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四章:徽宗退位  忧乐记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明远心知肚明,如此大事自己不可多嘴,以免自寻烦恼,自取其祸,随即道。“陛下,如今也只能先议和了。向金人谈议和,大宋江山尚能保全,如若调派将士进京,不是那些草寇渐渐势大就是那些元帅尾大不掉。赵氏大宋江山恐有不保之测!正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陛下,微臣之言,万望陛下三思。”童贯诚惶诚恐道。

宋徽宗叹息片刻,太子赵桓言道:“父皇,我看高太尉、童大人,二位言之有理。”说着此时心中暗暗在想:“如若自己登基大宝,自然也不会把赵氏江山拱手让人。”

顷刻,梁师成已把纸笔拿到,童贯砚墨,宋徽宗拿起毛笔看了看几位皇子,又望了望太子赵桓,一时间犹豫不决。郓王也在身边,沾沾自喜,以为会成为皇帝。“皇位继承人还要德才兼备者继承,还望皇上三思。”朱勔道。“郓王殿下,诗书画三绝,自然可君临天下。与皇上如此神似,乃是皇上洪福齐天。太子虽为长子,可唯唯诺诺,蹑手蹑脚,不可立为皇帝!”王黼对宋徽宗耳语道。“自古以太子为尊,皇上不必犹豫不决。”高俅看向太子。“太子对皇上恭恭敬敬,理应继承大统。”李邦彦也紧随其后。“自古立皇帝,太子自然最好。如今太子知书达理,容貌甚伟,堪当大宋江山社稷。不过要有人辅政,实为万全之策。”蔡京咳嗽一声,仰天长叹。“太子对皇上忠心耿耿,皇上不必犹豫不决。自古废长立幼,乃败国祸乱之举。皇上要三思。”梁师成看向太子,掷地有声。

“郓王才华横溢,实为万乘之尊。”童贯对宋徽宗掷地有声。“明远以为如何?”宋徽宗看向张明远。“此乃皇上家务事,也是国事,明远不好插嘴。”张明远心知肚明,这立皇帝,自古就是国家大事,非同小可。许多文臣武将因此招来杀生之祸,比比皆是。作为一个出家人自然不好过问此事,随即摇摇头,默然不语。

宋徽宗泪流满面,寻思,梁师成说的有道理,七人中,四人要太子做皇帝,楷儿只有三人支持。蔡太师也支持太子,看来蔡太师考虑的已是周全,咬咬牙,便在纸上颤微微地写下七个字:皇太子可即朕位。

梁师成把此书交给太子赵桓之后,赵桓心中一怔,诚惶诚恐,不敢想象,父皇居然同意李纲等人之谋。如此江山社稷落在我手里,我如何是好?父皇年富力强这般畏首畏尾,置我于何地。如此天下大乱之际,父皇却退位,叫我如何面对。我一时半会可没什么对策。

太子忙道:“父皇,父皇!此时您谈及退位之事,难免为时尚早。您还是继续坐大宋江山社稷的主,您离开皇宫大殿,恐怕天下要生变!皇儿资历浅薄,阅历不深,无计可施。如何收拾这东京局面?”

宋徽宗心想,大兵压境,如若还做皇帝,人心浮动,如之奈何。目下又不敢调兵遣将,如若节度使抵达东京,如若尾大不掉,如之奈何。高卿言之有理,不可不察。想到这里,缓缓举起左臂,随即一挥言道:“皇儿且莫推辞,朕意已决,无须多言。”

“皇上,皇上。您才不惑之年,就要做太上皇,实在不合适,要三思,三思!”蔡京几人还心存幻想,意欲挽留宋徽宗。

“诸位爱卿,无需多言。君无戏言,不可更改!以后除了道家事务,其它军国大事,都不必对朕说。朕自此不再过问国家大事。”宋徽宗顿时含恨,马上闭上眼睛,不予理会。

“陛下也是苦不堪言,你们就不要苦苦相逼了。”刘贵妃握着宋徽宗的手,顿时泪流满面,伤心难过起来。

“如若没什么事,下去吧!朕累了,想歇息了。”宋徽宗见状更是泪光点点,轻轻拍了拍刘贵妃的手,以示安慰。

蔡京一看这般情势,自然不好多嘴,如若不讨好太子,恐怕以后就麻烦了,随即勉为其难,忙道:“我等恭喜太子殿下,登基大宝。”童贯还欲挽留宋徽宗做皇上,忙道:“太子殿下登基大宝,实乃微臣荣幸之至,不过太子殿下言之有理,方今天下纷乱之际,如若陛下就此退位恐生大变。莫如太子监国,皇上继续主持大局,太子也不会感到太多压力,皇上也不会受世人非议,大宋国本也不会动摇,岂不很好?”王黼进言道:“陛下,的确如此!太子登基大宝实乃我等之福,微臣贺喜太子殿下,不过陛下此时退位恐天下不安,因此还望陛下三思。”

宋徽宗斩钉截铁道:“不必,不必。大势已去,如之奈何?”梁师成忙道:“如此,我等就敬请陛下进位太上皇,此乃天意,天意难违!”宋徽宗又叹道:“如今百姓怨气颇多,其意在朕,如之奈何!”此时,蔡京捋了捋花白胡须望了望刘贵妃,刘贵妃会意了,过来说道:“陛下,太师、童大人、王大人,既然这样诚心诚意,就不必推辞了。臣妾也是此意,那您就听他们一语如何?”

康王赵构对太子赵桓言道:“太子殿下登基大宝,九弟我贺喜了。”赵桓昂首挺胸,威风凛凛道:“九弟不必如此。”赵构又对宋徽宗言道:“父皇,蔡太师等人言之有理,太妃娘娘所言未为不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