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如今成都府还有人念念不忘,好似一个故事流传于今。正所谓:蜀中八剑,谁与争锋?”普安道。张明远、费无极、陆九舟也神情肃穆,意欲听普安娓娓道来。
“此话怎讲?”武连追问。普安道:“据说,蜀汉照列皇帝刘玄德,曾采金牛山铁,铸剑八把,每把三尺六寸。一备自用,其余都赏给了蜀国很重要的七个人,正道是:太子禅,梁王理,鲁王永。诸葛孔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
“孙仲谋难道没有宝剑?岂不闻,曹孟德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也不是?”武连细细想来,不由追问。“你们真有意思,看曹孟德有,必定让刘玄德有,刘玄德有了,还要问孙仲谋。当然东京说书人总喜欢《说三分》,我大宋文人墨客也总喜欢讨论三国,自然总把魏蜀吴的三个人拿出来比划比划了。孙仲谋作为吴大帝,也有不少宝剑,正道是: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七曰:大吴。”普安乐道。
“你小子真是厉害,在成都府居然饱读诗书,知道这样许多。”子午赞不绝口。“既然有名剑,自然有名铸剑师了。你们可知这铸剑师的鼻祖是何人么?”张明远、费无极、陆九舟也仔细看向普安。
“快说,别卖关子。”武连催促起来。“这春秋时,据说有一个叫做欧治子的铸剑师名声显赫,他奉命铸造三把宝剑,正道是:龙渊剑、泰阿剑、工布剑。方才我说的秦昭王的太阿剑便是其中之一。泰字为了避讳泰山,改为太上皇的‘太’字;龙渊的‘渊’字为避讳唐高宗李渊的渊字改为泉字。故而大名鼎鼎的三把宝剑,名扬天下,正道是:龙泉剑、太阿剑、工布剑!”普安执拗不过众人之口只好作答开来。“方才为何不说?”余下笑道。“目下说了也一样。”普安道。众人哈哈大笑。
普安看向张明远、费无极、陆九舟,微微一笑:“做晚辈的喋喋不休,你们长辈居然不插话,这是为何?”“听你们喋喋不休也是受益匪浅,我们何必再多嘴。”陆九舟笑道。“夏国剑莫非比我中原宝剑还名不虚传,还望师父、师叔赐教?”普安素闻夏国剑的名头,可还是不大相信,故而不死心地追问起来。“普安,你小子喋喋不休,为师都哑口无言了。这夏国剑不说也罢,想必的确没我中原宝剑声名远扬。只是夏国剑颇为独道。为师也不知道独道在何处,只是苏学士赞不绝口,后人自然就信以为真了,想必夏国剑也的确不错,不然以苏学士这般大文豪,如何会抬爱西夏的东西,是也不是?要知道,苏学士最是对我大宋歌功颂德,予以夸赞,这大江大河在苏学士的文章词句里,皆是如诗如画。”费无极缓过神来,笑道。
“师父,您怎么说?”余下看着张明远,马上追问。张明远道:“为师去过西夏,也见过夏国剑,的确名不虚传。不过也就一把宝剑而已,只是苏学士赞不绝口,仅此而已。”“苏学士如何赞不绝口?”子午追问。“西夏党项人善铸剑,其剑锋利无比,至为名贵。苏学士都极为欣赏,听说有一次还让晁补之作歌赞扬,这晁补之是苏学士的学生。老师面前自然要好好表现,故而有‘试人一缕立褫魄’,之句传世。”陆九舟点点头,掷地有声之际,赞不绝口。
“陆掌门,此话何意?”子午并不明白这话有何妙解,随即追问开来,意欲了然不惑。“江湖流传,见血封喉,便是如此。”张明远等人点点头,深以为然,豁然开朗。
“不错,夏国剑的确名不虚传。”费无极道。“想起来了。”武连挠了挠后脑勺,一怔,马上惊道。余下笑出声来:“怎么了?一惊一乍。”“我那日见太子殿下随身就佩戴着一把剑,说是兴庆府来的,他告诉我们说,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夏国剑。”武连掷地有声。“不错,太子的确佩戴了夏国剑!”子午、普安、余下也想起来了,顿时喜笑颜开齐声道。“听东京小报传闻,当年张叔夜出使西夏,带回的夏国剑,太子小小年纪就很喜欢,如今长大成人居然喜欢的不得了,随身佩戴,爱不释手。可惜太子胆小如鼠,不如康王赵构。赵构有些武艺,而太子赵桓却手无缚鸡之力。想必佩戴夏国剑也是一种雅致而已。”陆九舟笑道。
“此话怎讲?”普安追问。费无极解释道:“春秋战国之时,许多士大夫都手无缚鸡之力,可一个个也随身佩剑,屈原就是这般。”“屈原佩剑,为何还跳河自杀。”武连道。普安笑道:“一派胡言,谁说佩剑就天下第一,什么也不怕了。再说屈原也不是跳河自杀,他可不是一般的轻生。”“屈原佩剑想必也是雅量非凡。”子午道。“屈原之死,有何不同?”余下追问。
陆九舟仰天长叹:“屈原出生于战国时的楚国丹阳秭归。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读过书,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