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凯旋归来  忧乐记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山绿水,群山环绕,郁郁葱葱。顿觉心旷神怡,沁人心脾。

“你们终于回来了,快把此番出使西夏所见所闻告诉我等,也好大开眼界。”看着风尘仆仆归来的张明远、费无极,王世贞上前笑道。大嘴道:“你们此番去西夏,真是山遥路远了,也不知道捎信回来,报个平安也好。”阿长道:“师叔所言极是,看看你们这一去就许多时日,岂不令人担惊受怕,就怕你们被党项人扣押。”扁头马上掷地有声道:“俺可听说党项人杀人不见血,一个个凶神恶煞,好生了得。”张明远和费无极对视而笑。

“怎么了,如何只知道傻笑,不会说话了不成?”阿长笑道。“莫非不会说大宋话了,难不成学了西夏话?俺可听不懂,千万别给俺说。”扁头认真道。张明远道:“何出此言,此番西夏之行颇多感慨,实在是不可道听途说,可见谣言不可信。西夏是佛国,佛教乃国教。兴庆府并非荒蛮之地,乃是塞上江南之地。水草丰美,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湖水波光粼粼,仿照我大宋建筑随处可见。一派欣欣向荣,不可小觑。”王世贞点点头,大嘴深以为然,扁头、阿长若有所思。费无极道:“承天寺塔高耸入云,颇为壮观。这兴庆府虽说规模不大,可应有尽有。连瓦肆这等东京才有的场所都比比皆是,可见西夏果然非同凡响。街市上居然可以找到印刻精美的《苏东坡诗词集》,你们说这难道是某种幻觉不成?”

王世贞道:“西夏果然非同小可,没曾料想短短几年就国富民强了。”扁头道:“俺在东京时候遇到过西夏人,他们都在乞讨,俺觉得党项人一穷二白,实在无法与我大宋相提并论。”阿长道:“我在成都时候也遇到过党项人,他们居然说要找苏东坡做学问,实在可笑。却不知苏学士哪里会收党项人做弟子。”张明远道:“乾顺果然非常人物。”王世贞问道;“乾顺故事,为师多年前早已有所耳闻,不知此番前去,你二人可有什么感受?”“此人胸有大志,雄才大略,嗜书如命,有中原人风范。”费无极道:“乾顺故事如何,师父但说无妨。”王世贞道:“这人也是非常人物,三岁即位,可惜母党专权。十六岁灭梁氏亲政,可见年纪轻轻就智勇双全,不可小觑。他后来减少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兴庆府自此日益强盛。他还酷爱汉学,能文能武,文武双全。岂不令人称奇?”张明远道:“此番前去,乾顺本要作《灵芝歌》,可惜未尝如愿?”费无极遗憾道:“都怪那汉人薛元礼。”王世贞若有所思,不觉追问开来:“此名莫非中原人士?”张明远道:“薛元礼的确是中原人士,想必在中原不得志,故而去了西夏。”费无极道:“师兄所言极是。”阿长道:“灵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嘴道:“灵芝乃奇特药材,入药味道不错。”扁头马上插嘴道:“不就是蘑菇么,有什么好吃的,俺可不好这口。苦兮兮的,味道很差。据说秃头和尚才喜欢蘑菇。忆苦思甜而已!”众人哈哈大笑。

“灵芝味虽苦,但苦而香。比起蘑菇好许多,不仔细品味如何会有人生体味,须知人世间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阿长又道。大嘴、扁头捧腹大笑,大家在斋堂说说笑笑,乐此不彼。正在此时,弟子进报说种浩送信上山来了,还有一个木匣,不知种浩书信说些什么,木匣里装的什么。

“种浩希望我与无极二人,去往雄州帮忙购买马匹。说是找一个叫做张员外的商贩就好了。还给了信物,这这木匣里,便是一半折扇,这一半折扇写的是一个字:‘京’,另一半折扇写的一个字:‘兆’。只有这张员外和种浩知道这样的信物。”张明远拆开书信看毕就一语落地。“果然如此,这‘京’字一看就出自皇上之手,乃是独步天下的瘦金体。”王世贞接过木匣,打开叹道:“看来京兆府缺乏良马,作战就勉为其难了。明远、无极,你们虽刚从西夏归来,可年纪轻轻自然不会感到疲惫。歇息几日后,你二人就去往雄州好了。你们意下如何?”

张明远道:“自然万死不辞。”费无极道:“自然当仁不让了。”扁头道:“俺也想去走一遭,可惜身材发福走不得许多路。”此言一出,一个个破涕一笑。

阿长道:“我倒没什么,可惜天生一个路痴,如何是好。”张明远道:“你们放心好了,我们与世隔绝后就是要走南闯北。西夏在西北,此番雄州在东北。”费无极道:“在东京我等也有幸看到我大宋地图,雄州就在边界之处。澶渊之盟前还关关停停,之后就颇为稳当了。不知如今又当如何?”张明远道:“且去看看,不就一目了然了。”大嘴道:“师叔我喜欢云游四方,也想去雄州见识见识,据说契丹人特别多。可惜还要去青城山,此番怕是没机会了。”

王世贞道:“陛下把青城山分给我道家,此番师弟前去,也算是接管下来,比去雄州重要百倍。以后说不定青城山就是我等新的容身之地了也未可知。”扁头道:“俺觉得雄州还是荒蛮之地,不去也罢。”阿长道:“山高路远,契丹人的地盘,自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了。”张明远道:“还是那句话,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