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北朝南,庙门正对着华山,几千株柏树一路延伸到山脚。大家在古祠外蔽日遮天的大柏树下拴好马匹,正要进入时,却从里面缓步走出个老道士,并且边走边自言自语,“无上天尊,孩子们怎么还没回来?可别出什么事呀,他外公可拿他当宝贝疙瘩啊。”
陈商走近跟前施礼道:“道长,打扰了。我们途经此地,想讨口水喝。”
“慈悲,信众,谈不上打扰,无妨,无妨,快里面请。”道长打量着这六个人,从言谈气质上已猜出他们非是普通百姓。
“无上天尊,看几位不是普通的过路人,官人们这是要去哪儿呀?”老道士也是见多识广的人。
“噢,道长真的好眼力!我们是刑部公差去洛阳,为东都太庙送至尊香炉的,我跟你说你可不要传出去,这只香炉可是汉武帝当年封禅泰山的遗物,是当今皇上特意献上的一份心意,只有宪宗之上的先祖才有资格受用。”孟捕头还真没忘白相的叮嘱,绘声绘色地宣扬着。
“噢,哦,喔,是的,是的,嘘,机密。衙门里的事贫道还是懂的,我在家时曾做过华州刺史李固言的管家,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心里有数。”
陈商听他这么说便问:“你还做过李尚书家的管家,那更不是外人啦!李固言现在可是兵部、户部双料尚书,我们熟得很啊。”
“慈悲,那是,那是,今非昔比了,老爷是官越做越大,但对我们这些故人仍然亲近如旧,我是那年他闺女出嫁清河卢家后出的家。”道士提起老主人,脸上浮现出自豪和骄傲的神情。
义方见这身穿蓝色得罗,高挽发髻,鹤发童颜的老者甚感亲近,不禁赞美道:“道长,真乃脱世离俗之人啊!”
“慈悲,贫道不虚,看破红尘而已,什么都看淡啦。心与浮云去不还,心处并在有无间。狂风何事相摇荡,吹向南山又北山。”
陈商小声告诫道:“道长,好胆量,李治李季兰的诗也敢随便吟诵,那可是被德宗皇帝乱棍打死的大逆之人啊。”
老道士轻摆云扫不屑一顾地说:“无上天尊,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我劝各位信众还是澹泊寡欲、抱诚守真些吧。”
“真人!真人,不好了,那个独臂人在砸石碑呢。”匆匆奔来的小道士急迫地禀告道。
老道士责备地瞪了一眼这个身穿对襟绣花洞衣、下套灯笼裤的徒弟,“不懂规矩,坐如钟,站如松,慌什么?出家人要时刻修为自己的言行举止。他在砸什么石碑呀?你们把他拉开不就行啦。”
“真人,刚开始他削断了块汉碑,几个师兄师弟就在拉,拉不住啊。你去看看吧,去晚了御制华山铭就要被毁了。”小道士无辜地申诉着。
“什么?毁了块汉碑,还要毁玄宗皇帝的华山铭碑!”急得老道士直跺脚,“孽障,我好心救了你,供你吃,管你住,你却恩将仇报,毁我宝贝,快跟我来。”大家皆因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搞愣了,也跟在他身后一看究竟。
向南不远的通街上,已围观着许多香客,
“您不能削平那字呀!”
“这可是皇帝御制的镇祠之宝啊!”
圈子里有三、四个道士顾不上念诵无上天尊,左拖右拉着个身穿黑袍的独臂人。
“你们这是干什么?太小家子气啦。不就是写几个字吗?至于这样大动干戈的,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不打你们,快撒手!”这人花白相间的长发,辫成粗粗的一束盘在头上,看模样也有五旬之上的年纪,衣裳虽是邋遢不正,可破损处缝补得认真仔细。
“慈悲,傻兄弟,你这是要贫道的命啊!这华山铭碑是玄宗皇帝封禅时亲自书写,御赐的镇祠之宝啊,损坏了是要掉脑袋的。”
细看跟前的石碑,通高五丈许,阔一丈有余,厚约四尺五,像一座小山,堪称天下碑之极致。碑铭刻着“高标赫日,半壁飞雨”,背面还有密密麻麻的阴文。
老道士看到不远处断为两截的古碑,和地上散乱丢弃的纸笔,伤心欲决地哀叹道:“造孽啊!好好的一块汉碑说打破就打破了,这可怎么好啊?”
独臂人满不在乎地安慰道人,“不虚老道,不就是块石碑吗?值得这样顿足捶胸的,我给你找个石匠再刻一块。”
“慈悲,说得轻巧!你道这是普通的石碑呀,西岳华山庙碑,主书者是那位拆柯亭而雕笛,拾焦桐而刻琴的大文豪蔡邕,这碑上的汉隶方整、流丽、奇古,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贫道半年前把你从皇甫峪背出来,就是让你来毁我的宝贝吗?殿里随处摆宣纸,由你涂鸦;绝顶有得是石头,任你削刻。你却专挑这方瑰宝,痛煞我也。”老道士无比痛惜地怪罪着。
“绝顶,是绝顶!我想起来了,想起来了,我那些兄弟都死在那儿啦,都死了,死了。”被道士们按压的独臂人发狂地大喊着。
“真人!他又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