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真正的凶手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个世界,从古至今,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听到的可能子虚乌有。历史,真实发生了,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偏信则暗,兼听则明’,我们还是梳理一下《左传》的记载吧!

当初,赵衰找人占卜,看看跟随哪个公子吉利,结果是重耳,于是就投靠在重耳门下。

跟着重耳流亡的时候,在北狄居住十二年。北狄讨伐廧咎如(赤狄别种),得到两位美女,赏给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赵衰跟着借光,娶了叔隗,生下赵盾。

公元前636年,流亡十九年的晋文公重耳回国,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女儿;为了表彰赵衰的功劳,把这个女儿嫁给他,史称‘君姬氏’。

‘君姬氏’先后为赵衰生下赵同、赵括、赵婴齐。后来,赵同封在原地,故而称原同;赵括封在屛地,故而也称屛括;赵婴齐(赵婴)封在楼地,也称楼婴齐。

‘君姬氏’非常贤惠,让赵衰接回在白狄的叔隗母子。这件事,赵衰坚决不同意,因为叔隗母子归来,将涉及到赵氏嫡庶的问题。

按规矩,必须‘君姬氏’为正室夫人,因为她是晋文公的女儿,他的儿子就是嫡子,将来要继承赵氏基业。如果接回叔隗,赵盾就是长子,难免争夺家产,甚至性命堪忧。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对赵氏百害无一利,所以赵衰不想接他们母子回家。

‘君姬氏’坚决要求请回叔隗母子,以表明自己贤淑,据说为此还闹到晋文公那里。

赵衰无奈,就把原配叔隗接回。

当时的赵盾,已经长大成人,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君姬氏’认为,赵盾贤能知礼,是可造之材。于是,向晋文公提出,立赵盾为嫡子,自己的儿子听从他的安排,同时任命叔隗为正室夫人。

‘君姬氏’做的仁至义尽,可惜,她的儿子们可不这么想。因为嫡子与庶子的差距可太大了,嫡子继承家业,继承爵位;庶子则另起炉灶,能分得一杯羹,已经是幸运。

虽然‘君姬氏’的做法受到好评,却为后来赵氏的内乱,埋下伏笔。

‘桃园之变’,毕竟是弑君,赵盾总感到芒刺在背,时常噩梦不断,担心赵氏的安危。

他把三个弟弟赵同、赵括、赵婴齐推荐给晋成公,都做了公族大夫;并且让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执掌赵氏旧部。他们身份特殊,都是晋成公的亲外甥,血浓于水,希望将来能凭此得到国君的庇护。

赵盾自己,放弃赵氏的继承权,‘掌管旄车之族’,不过爵位保留。旄车,一般认为是国君的兵车,旗帜以牦牛尾装饰。

说实在的,这仨兄弟实在不咋地,或者说没头脑,‘邲之战’的表现就可见一斑。

‘邲之战’中,赵朔已经是下军将,‘六卿’之一,拥有军权,而作为长辈的赵同、赵括、赵婴齐,依然还是大夫。而且,他们才是赵氏正宗,凭什么不能位居‘六卿’?

这种差距,在赵同、赵括的心里非常不舒服。

‘邲之战’归来后,《左传》就没有了赵朔的记录,‘六卿’中也没有他的名字。《史记赵世家》则认为,此时屠岸贾发难,赵朔被杀,却与《史记晋世家》自相矛盾。

直到公元前587年,《左传》记载,‘赵婴通于庄姬’(范冰冰饰)。

‘寡妇门前是非多’,不知是真情还是假意,或者是栽赃陷害,赵婴齐与庄姬的事情,被外界传的沸沸扬扬。

这位赵婴齐,也称赵婴,是‘君姬氏’的小儿子。按照赵衰公元前636年回国,估计赵婴齐此时四十余岁,可谓虎狼之年。

他是赵朔的叔叔,也就是说,作为长辈的赵婴齐,与侄媳妇通奸。

由于保密工作不到位,丑事最终外泄。这种事,也很难长期隐瞒,不论是真是假,赵婴齐的恶名,反正是被载入《左传》,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

这影响,太恶劣,这是家族的耻辱。赵婴齐迅速成为众矢之的,特别是赵氏内部,要严惩他。

另外有件事,赵同、赵括对这位小弟一直耿耿于怀,就是当初‘邲之战’的大逃亡。

这位赵婴齐,也算有点本事,预感到晋军将要失败,自己提前准备了渡河逃跑的船只。但是,由于不确定因素太多,他并没把这个消息告诉两位大哥。等到失败后,也没邀请大哥二哥,独自悄悄坐船逃过黄河,却把两位哥哥扔在对岸。

兄弟之间,有点儿不讲究了。现在,赵婴齐自身不检点,影响到家族,所以,两位哥哥决定——驱逐。

说实在的,赵婴齐不想走(或许他真的问心无愧),他请求留下,并且信誓旦旦:“有我在,栾氏不敢发难;我逃亡,恐怕两位哥哥就危险了。而且每个人有自己能做到的,也有自己做不到的,留下我有什么害处呢?”

赵婴齐这句话,含义深远,或许,他已经预感到,由于赵氏的强大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