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思而后行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季文子,季孙氏的现任掌门人,也称季孙行父。‘孙’,表示尊称,只有掌门才可以称呼;另外鲁国还有‘孟孙’、‘叔孙’,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合称‘三桓’。

东门遂掌权的时候,孟孙氏和叔孙氏都已经被他打压下去,几乎没有出头之日,只剩下季氏。由于季孙行父‘谨小慎微’,保持低调,对东门遂毕恭毕敬,所以并没有受到太多刁难。

最关键的是,他有个受人尊敬的爷爷,就是前面说过的季友。

东门遂不敢打压季文子,也和季友有关,当年庆父之乱,全靠季友安定鲁国。对于季友的功劳,鲁国人是不会忘记的,而且算命的曾经说过:季氏灭亡的时候,鲁国离灭亡的日子也不远了。

季文子最著名的观点,就是‘三思而后行’。

《春秋谷梁传》说他是个秃头,也有道理。想一想,一个人整天都在考虑问题,从国家大事,到芝麻小事,难免用脑过度。今天的许多学者专家,头发早早就没几根了,道理都是相通的。

前文曾经讲过,季文子出使晋国的时候,冒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念头——准备了一份丧礼,结果真的为晋襄公派上用场。

连后来的孔夫子都觉得,太过分了,用得着翻来覆去的想吗?所以,孔夫子说:“再,斯可矣。”意思是思索两次就可以做决定了,没必要那么谨慎。话说回来,搞政治,不谨慎不行,像季孙行父这样,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由于东门遂(东门襄仲)杀嫡立庶,改立鲁宣公姬俀,故而得到重用,总揽朝政。季文子对东门遂的恶行,心知肚明,却没有说半个‘不’字,假装不知情,反而更加小心依附于东门遂。

他属于政客中的高手,没有绝对把握,绝不亮剑。

据《史记》、《国语》记载,季文子处理事情十分谨慎,对于家庭,则管理更严。

所谓‘历览前贤与国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季文子深知其中道理。执政鲁国时期,虽然身为宰相,侍妾却从不穿绫罗绸缎;家里的马匹,从来不喂精湛饲料,本人也克勤克俭,非常朴素。如果他走在大街上,凭借衣着外表,根本看不出他是鲁国的高官。

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它,对季文子的做法挺瞧不上。

有一天,仲孙它心血来潮,直接对季文子说:“您是鲁国的上卿,辅佐两朝国君。如今,您的妾不穿丝帛,马不喂精料,国人还以为您吝啬呢。您不觉得国家也没体面吗?”

年轻气盛,这话真是小儿之见。

季文子说:“哎呀!我也想穿的体面些。但是,我看鲁国人,吃粗粮,穿敝衣的还很多,所以我不敢啊!如果别人的父兄衣食不丰盛,我却优待妾和马匹,这是当政者应该做的吗?况且我听说,只有品德高尚,才能为国争光,没有听说以侍妾和马匹来夸耀的。”

几句话,说得仲孙它挺惭愧。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掌门人孟献子仲孙蔑的耳朵里。他也很贤明,对儿子的冒失非常恼火,这么大了还不懂节俭,不懂得品德的重要,竟然敢去质问国家最高执政官。

不用解释,直接禁闭七天七夜,好好面壁反省,想通了再出来见我。

从此以后,仲孙它改过是非,侍妾也穿着粗布衣服,给马匹只喂野草。

季文子听说后,认为他知错能改,是人中俊杰,于是,提拔仲孙它为上大夫。鲁国人听说了这件事,人们都提倡简朴,风气大变。

公元前601年夏,东门遂去世。作为一代政治家,东门遂对鲁国还是有贡献的,但他独揽大权,杀嫡立庶,手段太恶劣,狠毒的过头了,要受到报应的。

不过不在他身上,在他的儿子身上。

他把鲁国政权交给儿子公孙归父,也称公孙子家,其后代称为‘子家氏’,其中以后来的子家羁最贤能。公孙归父担任上卿,政治头脑却很逊色,已经无法遏制季文子,无法阻挡‘三桓’的崛起。

直到春秋末期,三家都把持着鲁国的政权,鲁国春秋的历史,几乎就成了一部‘三桓史’。

公元前595年冬,公孙归父出使齐国,与齐国大臣晏弱谈论鲁国的礼乐,谈得很兴奋。

晏弱(晏婴的父亲)也不是一般人,看着公孙归父忘乎所以的举动,事后对大臣高固说:此人必将会逃亡。因为留恋鲁国的权势必然贪婪,贪婪必然算计别人;而算计别人的结果,就是别人也会算计他。全国人都在算计他,岂能不逃亡?

说的难听点儿,搞政治,如果心中没有国家,没有百姓,那么就是为了私利,你算计我,我算计你,大家互相算计。谁数学成绩高,心思细,算路精,谁就更能稳坐钓鱼台。

东门遂死后,‘三桓’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孟孙氏(庆父后代)、叔孙氏(叔牙后代)、季孙氏(季友后代),形成了一个牢固的铁三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孙归父感觉到来自‘三桓’的压力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