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思而后行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鲁宣公也感觉到,‘三桓’势力难以遏制,隐隐要凌驾于国君之上。

公孙归父想铲除‘三桓’,一者伸张国君的权力,再者维护自己的利益,独揽大权。所以,俩人一拍即合,决定:协作铲除‘三桓’。

怎么铲除呢?

公元前591年,公孙归父与鲁宣公谋划再谋划,却谋划出一个十足的馊主意:依靠晋国的实力铲除‘三桓’。

这就像下棋一样,想啊想啊想啊,思考再三,大家都以为有什么妙招呢,结果却下出一步臭棋。

本身是内部矛盾,却要依靠外部势力铲除异己,一开始就是个错误。真不明白,两个高高在上的大活人,竟然想出如此愚蠢的计策。就像东汉末年,何进要铲除宦官一样,非要引入外部军队,结果导致董卓之乱。

有时候,官高不一定智商高。

秋天,公孙归父带着特殊使命,以访问为由,出使晋国。他在晋国四处游说,希望晋国出面,帮助铲除‘三桓’,消息却像长了翅膀,早已传到鲁国。

这是一场没有刀光剑影,却更加危机重重的战争。没有开打呢,目标先暴露了,比后来的掩耳盗铃还愚蠢。

现在的季文子、孟献子都颇具贤名,凭借公孙归父的几句虚言,晋国岂能相信?而且‘三桓’的关系网密如蛛丝,从政这么多年,在晋国的老朋友也不少。

晋国的执政官已经换成郤克,他与季孙行父都被齐顷公羞辱,属于‘患难之交’。他们早已谋划好了,准备共同复仇齐国,岂能被公孙归父蛊惑?

公孙归父人在晋国,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早已传回鲁国,‘三桓’掌握的一清二楚。

更糟糕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公孙归父信心满满,还在回国的路上,琢磨着如何铲除‘三桓’,没想到鲁宣公却得病而死,真不是时候。

谋划了许多时日,中心支柱就是鲁宣公,没有他,一切免谈。

季文子一直在忍耐,已经韬光养晦几十年。国君去世,公孙归生不在朝堂,这是权力交替的好时机,他联络另外‘二桓’,率先发难。

他对众位大臣说道:“当初杀嫡立庶,讨好齐国,即不能巩固与楚国的关系,又不能坚定地侍奉晋国,失去所有大援,这都是东门遂干的蠢事。”

公孙归父不在家,朝政由季文子掌握,一声令下:驱逐东门氏。

国内巨变,此时的公孙归父,尚且一无所知。

季文子的话,固然有道理,但是,‘半圣’臧文仲的儿子臧宣叔看得很透彻。

他担任司寇,负责狱讼,没有实权,发怒道:“当初不敢治罪东门遂,他的后代有什么罪?既然你要除掉他,那就去除掉他好了。”

他已经阻挡不了季氏的崛起,只能说点儿置气的话。

再说公孙归父,走到半路,听说国君去世,季文子掌权,驱逐东门氏,他大吃一惊,自己的政治生涯结束了。不能再回鲁国,‘三桓’将从此崛起。

到达笙地,公孙归父痛心不已,清除一块干净的土坛,用帷幕遮住,向他的副手举行复命的礼节。然后脱去外衣,以麻束发,回到自己的位置痛哭,顿脚三次退出,独自逃亡到齐国,从此没有消息。

公孙归生离开了,季文子没有赶尽杀绝,毕竟,东门遂还是有功劳的。于是,让他的第二个儿子婴齐另起家业,为仲氏,称仲婴齐。

至于公孙归生的后代,季文子也没有灭绝,毕竟都是鲁国后裔。由于公孙归生字子家,他的后代称为子家氏,儿子子家析,谥号为文;孙子子家羁,谥号为懿,是鲁昭公时期的贤臣。

其实,季文子已经很仁慈,只是夺取鲁国政权,没有彻底灭了东门氏。他将开启‘三桓’当政的时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个非常称职的宰相。

搞政治,低调做人,高调为民,‘三思而后行’,还是有好处的。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