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航天大发展的几大前置条件
到了1985年,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冷战还在持续。
双方都还在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到航天领域。
美国目前已经领先一个身位,载入登月,大型航天飞机,土星5号超大型运载火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苏联方面虽然落后一些,但是还在紧紧跟随。
在空间站建设方面领先美国一些,其发射的礼炮7号空间站已经持续在轨飞行3年多了。
它是第二代礼炮系列空间站,总重19吨,长16米,可容纳3名宇航员。
配备改进型对接系统支持“联盟t”飞船和“进步”货运飞船补给。
虽然在6月份因电力故障短暂失控,但是稍后就通过“联盟t13”任务修复首次在轨维修。
另外从秘密渠道得知,苏联还在发展建设更大型的空间站内部名称“和平号”。
美国的空间站发射得比较早,在1973年5月14日就由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了。
它被命名为天空实验室,重77吨,总长36米,可容纳3名宇航员。
配备太阳观测台atm、微重力实验室等模块。
但是到了1979年就再入大气层坠毁了。
从此美国就没有再发射过空间站上天过了。
美国不再发展空间站,一方面是已经得到相关研究数据,不想重复建设。
另外一方面就是美国此前的载入登月消耗了大量的资金,经济持续低迷了一段时间,所以不得不砍掉一些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项目。
比如土星5号这种起飞重量比一艘5千吨级的驱逐舰还重的超大型火箭,在载人登月工程结束之后就没有再发射过了。
而是发展轻型火箭和航天飞机。
除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持续的投入航天竞赛。
欧洲的法国英国,亚洲的中国,日本都在后面跟随。
欧洲的阿里安火箭ariane3在1984年首飞,gto地球同步轨道2.7吨,发射了欧洲的通信卫星ecs2和tele1a。
中国的长征二号丙1982年首飞,在19831985年间多次发射,leo地球近地轨道2.4吨,任务期间发射过“返回式遥感卫星”如1984年发射sw1。
日本的nii火箭是美国delta火箭改进型。
leo2吨,gto0.7吨。
在今年发射了“百合3b”yuri3b广播卫星。
除了上述几个国家有能力发射中大型火箭,其他一些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就只能玩玩大气层内火箭防空导弹了。
至于没有工业基础的国家,那就只能是在角落里看戏的份了。
之前的缅甸就是看戏的角色。
但是自从王建昆到来后,它已经偷偷发育变得强大起来了。
在没有统一全缅之前,王建昆就已经用超能力强行发展起了空中发射的航天飞机“启航号”。
它是一款采用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可回收式航天飞机,由高空飞艇带到离地40公里的高空起飞,完成太空任务后再返回大气层飞回缅北基地。
不过它太先进了,制造难度太大只能是依靠王建昆的超能力完成关键零部件的制造。
所以去年在完成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后,就没有再频繁发射了,只偶尔起飞一次,执行一些实验卫星的发射任务。
因为美国在这一年里,大力发展太空侦查卫星,建设完成大量的地面测控站。
所以留给缅北基地发射的卫星窗口越来越少了。
今后这种航天飞机只能偶尔用下,并且要做好随时被发现的准备。
到时候美苏两国肯定会全力追查这种类似于外星人的飞行器。
另外“启航号”的发动机寿命还是太短了,执行3次任务后就只能报废或者让王建昆用超能力进行修复。
这就导致今后不能大规模的应用,对全球的航天科技发展也没有特别大的助力。
可能还会因此暴露自己的超能力。
所以综合考虑后,王建昆还是决定要发展常规的化学燃料火箭,同时也进行一些核火箭的研究工作。
要发展大型化学火箭,需要发展的前置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可不少。
制造火箭需要先进的材料技术,为了减重同时保持一定的强度,必须拥有轻质高强度材料。
如铝合金用于箭体结构,可减轻火箭重量;钛合金用于耐高温耐腐蚀部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整流罩等,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降低重量。
还要掌握材料的改性、强化等技术,提升材料性能以满足火箭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以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