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9章 大建设 六(核武)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因为大部分工作都是王建昆用超能力制作的,所以这座专用于生产武器级钚239的反应堆在短短的3个月就完工了。

到了7月份,一系列的测试在王建昆和大量技术人员的日夜奋斗下完成。

8月1号,这座5兆瓦级的石墨反应堆正式启动。

在王建昆的脑海里,由天然铀含0.7%铀235制作的金属棒插入堆芯,然后自发的开始进行链式反应。

产生的快中子在石墨的慢化作用下减速,天然铀金属棒中的铀238开始俘获这些慢中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变成了另外一种元素钚。

为了控制生成更多的钚239,减少自发裂变率高的钚240产生,燃料棒每隔1个半月就要更换出来。

这些乏燃料从反应堆取出后,放置6周左右降低放射性强度。

接着将这些冷却后的燃料棒切割后浸泡在浓硝酸中,溶解铀、钚及裂变产物,形成混合溶液。

然后使用**磷酸三丁酯tbp**萃取铀和钚:硝酸溶液中加入tbp/煤油,铀和钚被萃取至有机相,裂变产物留在水相。

用稀硝酸或还原剂如e将钚从有机相中分离,形成钚的硝酸盐溶液。

重复萃取步骤去除残留裂变产物如铯137、锶90。

化学萃取过后。

将硝酸钚溶液转化为二氧化钚puo。

在高温氟化炉中用钙或镁还原puo,得到钚金属锭纯度>95%。

到了9月份,上述提前工作基本完成。

王建昆得到了常规方法提取到的6公斤纯度达到95.4%的钚239。

到了这一步,钚弹的制造就完成大半了。

接着就是进一步的加工。

首先是铸造为高密度α相钚金属密度19.8g/cm,适应核装药内爆设计。

因为钚非常容易与氧发生反应,所以必须对钚球表明进行钝化,防止钚球在空气中自燃。

接着就是钚弹的实际制造了。

钚弹必须是采用内爆式结构,即通过高能炸药精确压缩球形钚芯至超临界。

王建昆按照资料,设计的第一款钚弹就是带有中子反射层的,所以临界质量可以降低到5公斤。

如果没有中子反射层,那临界质量就要至少10公斤了。

内爆式结构其实是非常考验设计能力的。

因为爆炸波是弧形的,为了让爆炸波均匀的作用在钚球的各个位置,外层的爆炸药设计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是从头摸索,那是必须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试验,从而找到最佳的爆炸药排列方式,确保爆炸波能均匀的同时到达中心的钚球上。

此时情报界是有很多资料了,所以王建昆只了几十万美金,就拿到了美国的钚弹设计图。

然后在宁迪本基地制造了好几种实验结构中心的钚球用其他金属球代替。

测试完成后,他选定效果最佳的一种结构,然后准备开始制造第一个正式的钚弹。

(本章完)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