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9章 大建设 六(核武)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序误差<10纳秒,这对设计工作来说非常考验科学家的能力。

其次是材料敏感,钚易氧化自燃,需特殊处理,如镀镍或氩气封装,这就需要研究相关的技术。

最后是有放射性风险,混杂的钚240自发裂变率高,易导致“哑弹”,所以需精密提纯,虽然提纯的质量小,但是离心机的转速和隔离膜的制造技术却比提纯铀235更高。

朝鲜方面综合考虑两种技术路线的优缺点后,还是选择技术难度更大,但是对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较低的钚弹路线。

王建昆的选择也是钚弹路线,这条技术路线相对铀弹的那些缺点,在王建昆的能力面前都不是缺点了。

早在3兆瓦级氦气气冷核反应堆制造时,他就考虑了今后发展核武器的问题。

所以一个个正在用核燃料球发电的核反应堆正源源不断的产生含钚的核废料。

因此当1985年,他开始研究钚弹时,有大量的钚来供他使用。

不过核武器试验是一个系统工程,另外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此为了今后能有一段安全的发展时间段,王建昆需做好全盘的考虑。

他虽然能用超能力从核废料中提取超高纯度的钚239,但是今后这种元素的需求量将是极其巨大的,因此必须发展常规的提取工业能力。

因为氦气气冷核反应堆的常规生产更复杂,更难以规模化生产。

因此今后的钚239的来源就不能依靠王建昆用超能力制造的氦气气冷核反应堆的核废料了,必须另外建一个或几个石墨反应堆或者重水堆。

当然这种反应堆主要是用来生产钚的,所以功率方面不需要那么大。

考虑到建设工期和建造难度,王建昆决定参考朝鲜方面的那款石墨堆。

朝鲜的宁边5mw反应堆是苏联技术,是第一代核反应堆。

王建昆在3月下旬就乔装改扮,到了朝鲜境内。

然后在当地全解阵特工的帮助下,快速的到达宁边反应堆所在地。

进入过程没有王建昆想像中那么复杂,反应堆的安保外松内紧。

外围警卫数量很少,而且常常发呆。

王建昆观察了2天后,易容成一个经常出来的内部技术员。

在门岗,警卫只是对着证件看了看就放行了。

王建昆全程都模仿着那个内部技术员的神态,递证件时是俯视的,拿回证件时还用手弹了弹不存在的灰。

因为那个警卫的等级比技术员低,所以技术员是看不起警卫的。

进去后,王建昆快速的沿着反应堆外围走,超能力投射范围全开的情况下,可以避开绝大部分的监视,行走的过程中,他将整个反应堆的内部情况投射到脑海里。

此时这座反应堆已经完成设备安装了,朝鲜的研究人员正在逐个的对设备进行调试。

王建昆在里面没有多待,30多分钟,将反应堆里里外外都投射到脑海里之后,就打道回府了。

回去之后,他在宁迪本基地内,开始建造第一座第一代的石墨反应堆。

首先是基建工程建设。

因为今后还要制造多座这种类型的反应堆,所以他一边用超能力制造,一边让技术人员学习他提供的技术资料。

宁迪本地区其实也是处在地震带边缘的,所以为了今后的安全,他在基建工程上做了更多的预防措施。

比如抗震地基高达10米,比朝鲜的7米地基还厚3米。

生物屏蔽墙钢筋混凝土地下室,预埋管线的通道厚度达到5米,比朝鲜的那座反应堆厚3米。

外围的混凝土地基和壳体他采用了大量的超能力辅助,每天开挖上万立方的土方。

然后制造石墨砖。

这种石墨砖的纯度需达到三个9以上。

在用超能力制造的同时,也让智子设计出相应的设备,让相关的研究所去研究制造,为今后复制这种反应堆提供石墨砖。

总共制造了6万多块石墨砖,然后指挥工人将这些石墨砖堆砌成立方体结构,内部还开了很多孔,用于放置燃料棒和控制棒。

金属铀燃料棒则是铀原料工厂制造的,是一种铝和镁合金包壳的天然铀。

冷却用的是轻水,冷却管道跟燃料通道并行,在反应堆启动后,会将反应产生的热量带出堆芯。

控制和安全系统跟氦气气冷反应堆类似。

控制棒采用碳化硼材料,将其插入堆芯可以调节反应性。

应急停堆系统使重力驱动控制棒快速下落,终止链式反应。

堆芯除了石墨和人力棒,控制棒,还有燃料处理设备,放射性废物处理设备,中子探测器,温度与压力传感器。

这些设备王建昆都是先用超能力制造,再将技术资料提取整理出来给到相关的研究所。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