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8章 全球卫星通信网组网开始,并准备研究可回收火箭(求月票)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跟航天飞机进行了脱离,航天飞机上的外置摄像头拍摄到了清晰的火箭残骸离开的画面。

“建昆,你说这火箭能不能回收啊?你看每次发射,都有两枚这种火箭被扔到印度洋里,是不是有点浪费?”

“火箭还回收啊?没必要吧,这种固体火箭的结构很简单的,主要是药柱的形状和尾部的喷管有些技术价值,但是药柱已经烧完了,喷管也是一次性设计的,烧完已经不能用了。”

“这样啊,那今后的液体火箭呢,能不能回收?”

王建昆还真被问住了,他还从来没考虑过要对火箭进行回收,因为在他的概念里火箭就是一次性的,世界上其他几个大国设计制造的火箭也都是一次性的,美国为什么搞航天飞机,不就是考虑到火箭每次用完就废了,成本很高,于是想着用航天飞机,能进行重复使用吗?

他没有急着反驳,而是让智子进行一次火箭回收的技术推演。

大概半分钟不到,智子根据已知的一些条件,反馈火箭确实是有可能进行回收的,其技术难点如下

高精度姿态控制:火箭在返回地球时,需要准确控制下降速度和角度,避免剧烈的空气动力学力量导致火箭失控或损坏,这就要求掌握精准的导航技术和着陆控制系统,以保证火箭准确地返回目标区域。

速度控制:火箭发动机需要具备多次启动和大范围推力调节的能力,以便在返回过程中能够精确控制速度。

热力学负荷应对:在重返大气层时,火箭会经历剧烈的大气摩擦和高温,所以要研发耐高温材料,并采取有效的冷却措施,确保火箭能够承受高温环境下的热压力。

精确的导航和着陆:成功回收火箭需要精确的导航系统来确定着陆点,并实现准确的着陆控制。着陆点的选择和精度至关重要,同时环境因素如风速、地形等也会对着陆过程产生影响,需要实时调整和适应。

燃料储存和再利用:为了实现回收,火箭需要足够的燃料储备,在返回地球时进行再启动和悬停。这不仅要求火箭设计合理,能够容纳足够的燃料,还需要研发经济有效的燃料储存和再利用技术,以确保回收的成本降低,并提高运载能力。

可靠性和安全性:回收失败可能导致火箭坠毁或造成其他危险,对人员和设备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火箭回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看完智子给出的这些技术难点,王建昆发现有他的超能力在,完成这些技术攻关是很有可能的。

“额,小舅,你脑子还真挺活,我大概算了下,这液体火箭确实是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每枚液体火箭最值钱的就是发动机,控制系统和火箭客体了,如果能回收并重复利用,那么现有的卫星发射成本将大大降低。”

“真的?我就是突发奇想,建昆,这航天飞机短期内我看也是不能对外展示的,但是火箭的话等咱们完成统一后,应该有那个实力搞一搞了,咱们就搞可回收火箭怎么样?”

面对小舅的提议,王建昆思考了几分钟,然后回复道:“好啊,我改变下后续的火箭研究项目,把可回收这一条加入进去。”

就这样,可回收火箭就在这间指挥控制大厅中产生了,王建昆让智子根据现有的条件和他的超能力,开始设计第一款可回收火箭了。

不过他目前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全球通信卫星组网上,在他和小舅谈话的时间里,第一枚“信使2号”通信卫星已经被“启航号”投放到780公里的极地轨道上了。

现在“启航号”正在飞往下一个投放点,准备进行第二枚“信使2号”通信卫星的投放。

(本章完)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