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8章 全球卫星通信网组网开始,并准备研究可回收火箭(求月票)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轨道上的位置保持和姿态控制能力,确保卫星能够准确地指向目标并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环境适应性测试:检验卫星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包括对温度、辐射、真空等条件的耐受能力。

完成以上这些测试费了10天的时间,空中的飞艇值班人员和地面上多处站点都参与了进来,调动的人力物力是非常的多了。

幸好测试的结果非常好,这颗卫星的性能远超预估,如果不碰到太空陨石这种极小概率的情况,它可以在400公里轨道上待好几年,远不是最初预估的半年左右。

因为王建昆很奢侈的采用了很多石墨烯材料,其卫星主体被这种材料防护得非常严密,内部的芯片和电子部件几乎不会受到太空辐射的影响。

在完成所有的测试科目后,王建昆让智子根据实验情况对原来设计的“信使2号”极轨通信卫星和“信使3号”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了一些改进。

主要就是进行减重,因为第一代通信网不需要那么强的性能和那么长的寿命,根据现有的技术发展速度推算,这第一代卫星通信用3年左右就需要更换了,到时候需要把它们的轨道资源让给下一代卫星。

在完成了减重设计后,在3月14号,王建昆让航天研究所装备好把“信使2号”通信卫星先送3枚到太空,进行第一阶段的组网测试。

这段时间是缅北难得的好天气,下雨的时间很少,一旦到了5月份之后,这里的雨水就会急剧增多,而且还经常有大风。

因此这段时间不仅是基地内在忙着搞建设和航天实验,基地外部也在进行大量的建设。

小舅也忙着协调各方,吊运各种需要保密使用的机械设备,所以很少来基地内看王建昆进行的通信实验。

因此王建昆在实验开始前,发消息给小舅,让他知道全球卫星通信网即将开始组建了。

“小舅,在哪呢?”

“建昆,我在欣贝廷这边的大铜矿附近,检查电动机械设备,防止底下的人泄露出去。”

“那没有发生什么异常吧?”

“检查了一遍了,你制造的那些电动工具以及石墨烯电池都完好,没有丢失的情况,就是有些设备配件不多了,再用一段时间就没配件更换了,要你重新制造一批出来。”

“好啊,你列个清单给我,我抽时间制造一批。”

王建昆听到没有出现电动设备丢失,把心放下了,这些设备里面用到了很多石墨烯以及超常温超导材料,目前是绝对不能泄露出去的。

至于很多部件损耗,王建昆倒是很理解,因为这些电动设备的工作环境都是比较差的,而且现在几乎都是人休息设备不休息,所以出现损耗很正常,他用超能力制造一批也很快,不需要耗费多少精力。

“好,我检查完整理好发给你,建昆你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吗?”

“咱们的全球卫星通信网明天就要开始正式组建了,这次将先发射3颗极轨卫星,等完成第一阶段的组网实验后,就要开始连续发射,争取在5月份之前完成组网。”

“好啊,这是个好消息,明天几点,我看下有时间来一趟基地。”

“还是上午9点开始,小舅你自己安排,没时间来的话,用脑波头盔接入数据链观看也是可以的。”

“行,那看情况,没有紧急的事我会去的。”

……

3月15号一早,王建昆洗漱吃早餐,大米粥加油条和猪肉大葱包子,吃饱后慢悠悠的走着去远处的航天研究所。

王建昆根据之前的一系列发射任务执行情况,同时也参考了美国,苏联和中国这三个国家在新闻节目中展示的指挥控制大厅的情况,结合他目前已经掌握的众多技术,研究所内的指挥控制大厅已经完成了新的部署。

大厅最前面有一面约50平方米的大屏幕,航天飞机或者今后的火箭发射时,大屏幕将分成三个显示区域,中间区域显示图像,两边区域显示相关的数据。

在航天飞机进入云层前,屏幕上显示的是实际跟踪拍摄到的飞艇带着航天飞机上升画面,飞艇进入云层无法监测后,将显示一个三维立体图像,以及飞艇上方自带的摄像头拍摄回传的图像。

正对着大屏幕,有3排操作台,每排有18台电脑。

距离大屏幕最近的一排是技术人员操作区,主要由技术人员对大屏幕上的数据和图像进行实时监控。第二排是基地的测控和气象等方面人员的操作区。

第三排是指挥决策区,卫星发射时,基地总指令长、司令员都将在这里指挥发射,做出决策。

8点半不到,王建昆来到了指挥控制大厅,总指令长看到他来了后,连忙跑过去跟他汇报。

“报告总指挥,现在起飞区正在将‘启航号’固定在飞艇货舱下方,屏幕上有起飞区的监控图像。”

“挺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