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8章 全球卫星通信网组网开始,并准备研究可回收火箭(求月票)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8章全球卫星通信网组网开始,并准备研究可回收火箭求月票

1984年3月的前两周,“启航号”每天都从缅北基地吊运到4万米的高空,然后在那里启程,从孟加拉湾上空进入太空。

在绕地球一圈到两圈后,从z南部或者孟加拉湾上空进入大气层,再从3万米的高空通过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推力飞回缅北基地。

前一周主要是让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发射和回收程序,锻炼地面控制队伍,同时也在不断的收集数据用于改进。

首先需要改进的是旋转爆震发动机,前几次都是用的d2型号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寿命较短,只有3个多小时的寿命,虽然每次发射升空和返回总共启动工作的时间也就在半小时左右,但是不能用到寿命结束才更换,都是在用了2个小时多一点就选择更换了。

这在今后要进行大量的发射任务时是不可行的,发动机的寿命必须提升上去。

也幸亏有王建昆的超能力在,他每次都会将其中的一台发动机的材料进行一些优化,根据上一次飞行采集的数据,智子会通过它的量子计算能力给出新的配方和结构。

就这样通过不断迭代的方式,到了3月7号,新一代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完成了设计定型。

它被王建昆命名为d3旋转爆震发动机,它的重量是500公斤,比d2轻一点,长度还是1200毫米,直径也保持不变,还是760毫米,推力稍微增加了一点达到了15.5吨,但是它的寿命则大幅提升,达到了60小时,因为它的爆炸室和喷管采用了大量的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腐蚀和耐磨性能。

其实现在的涡扇发动机也开始尝试使用一些非金属材料比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

旋转爆震发动机不需要叶片,其结构是大大的简化了,运动部件相较于涡扇发动机来说是大大的减少,所以采用陶瓷材料既可以耐高温,又不会因为需要旋转导致强度不够。

既然寿命已经达到了60小时,这款d3发动机今后就可以进行量产了,于是王建昆开始让基地的材料研究所,机械研究所协力攻关,研究如何采用常规方法来制造这款旋转爆震发动机。

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采用3d打印的方式一次成型,另外一个就是采用较传统的方法,采用挤压塑型然后高温煅烧制造出需要的零部件。

3d打印的方式主要是要找到合适的磨料,还要要研究如何制造这种磨料。

在寻找磨料时王建昆的超能力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他根据材料的元素排布结构,用超能力制造了上百种不同结构,不同大小的磨料颗粒供材料研究所进行试验。

至于找到了那种合适的磨料,如何用常规的方法制造就需要基地的科研人员想办法了,他没那么多的精力来进行这种探索研究,智子的计算能力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挤压塑型加高温锻烧的方法也是需要不断的试验的,因为采用什么样元素配比的瓷胚,尺寸要放宽多少,挤压需要多大的压力,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分别是要多少,这些都是需要不断的进行试验才能得到的数据。

此时基地内的植入了脑机芯片的自然人研究人员已经多达上百,新人类研究助手也多达上千人,科研仪器也被王建昆大量的制造了出来,所以进行这种排列组合式的探索研究没有人力瓶颈和环境瓶颈,就看运气怎么样了。

……

“信使1号”通信卫星上天之后,王建昆带着地面上的研究人员和高空飞艇值班人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

首先是信号接收与传输测试:

验证卫星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的能力,包括对不同频率、极化方式、信号符码率等参数的适应性。

测试信号强度、质量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确保可靠的数据传输。

通信技术验证:

如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试验,验证该频段通信的可行性和性能,为下一代卫星通信系统升级奠定基础。

对无线电通信、信号同步等技术进行验证,确保通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以上两项实验都完成后,反馈回来的结果都非常的好,符合智子设计的预期目标。

接着又对信使1号”通信卫星进行了一系列的其他实验。

数据传输试验:检测卫星在不同数据负载下的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等指标,评估其数据传输能力。

信号处理试验:验证太空环境中的信号处理技术和设备的性能,包括对信号的编码、解码、调制、解调等处理过程的测试。

功能及性能测试:对卫星的整体功能进行全面测试,包括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的正常运行,以及卫星的可靠性、稳定性、寿命等性能指标的评估。

轨道及姿态控制测试:验证卫星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