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重八的感激
元帅府内,鲁锦看着面前的两个半大小子,不禁有些唏嘘。
驴儿,也就是后来的朱文正,洪都保卫战的主将,以八万兵力镇守南昌,硬抗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数月之久,最终等来朱元璋的援军。
刚投军时,朱文正十分谦虚,朱元璋问他想当什么官,他说叔父以后成就大业,还愁没有自己的富贵?先给自己的亲戚封官,叔父还怎么服众?朱元璋因此十分欣喜,还把这话当真了。
后来南昌保卫战,朱文正立下大功,等到鄱阳湖之战结束后,朱元璋回到应天大封功臣,唯独没有奖赏朱文正这个侄儿,朱文正因此大为不满,纵使士兵掳掠妇女,还受人谗言,与张士诚勾勾搭搭,最后被李饮冰举报想要谋反,然后朱元璋将其囚禁,暴毙而死。
这个事情,是史书上记载的,但里面蹊跷很多,一开始的朱文正非常谦虚,为何南昌之战后突然性情大变,当然,战争的确能改变人的心性,而且他还在南昌被陈友谅围攻几个月,见了那么多死人,心性出些变化很正常。
但是自己的亲叔叔是老大,却说他要去叛逃张士诚,就有些匪夷所思了,还有他被囚禁后暴毙而亡,也很说不通。
最关键的是,朱文正可是当时都督府的大都督,也就是后来五军都督府的前身,当时还没分五军,大都督这個职位堪比全军总司令,算是朱元璋阵营的第一武将,以领袖亲侄子的身份,做到这样的职位,居然在太祖实录里没什么记载,就很诡异。
后世有一种阴谋论的猜测,说老朱当时的亲人之中,仅剩朱文正这一个直系后辈,是当作接班人培养的,年纪轻轻就当了大都督,立下战功无数,而后来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朱标已经有几岁大了,那朱文正这个侄子,是否会影响朱标将来继位,再出现宋太祖和宋太宗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个阴谋论,鲁锦毕竟不是当事人,不好评价,不过看着眼前这个十分拘谨有礼的少年,至少现在还不是史书中那个心怀怨愤的大都督。
而且朱家和鲁锦没有半毛钱关系,鲁锦也有自己的后代,朱家肯定不会影响自己的皇位。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这个时候鲁锦突然死了,那圣武军中能够服众的,也只有廖氏和俞氏,毕竟这两家是和鲁锦一起的合伙人,而且廖氏三兄弟掌管着圣武军将近一半的部队,远非其他派系可比.扯远了,说回眼前。
此时才16岁的驴儿十分谦逊有礼,旁边13岁的保儿李文忠,历史上更是南征北战,也从无劣迹,只不过相比于历史上投奔朱元璋时,此时的两人还是太小了,都才十几岁,难堪大用。
保儿的父亲的李贞,以前是个穷书生,倒是有些文化,不过如今也49了,肯定打不动仗了,虽然这位‘驸马爷’历史上60岁还在主持军务,但鲁锦可没打算让这个年近五十的老书生去打仗,鲁锦现如今手上的储备军官还挺多的,并非无人可用。
一大家子人忐忑的看着坐在上面的鲁锦,李贞等人初见鲁锦时都有些惊讶,没想到鲁锦居然那么年轻,就打下那么大的基业和地盘,还有了十万兵马。
众人等了半晌,鲁锦终于问道,“你们两个多大了,可识字算数?”
驴儿和保儿连忙点头,李贞更是忙道,“回大帅,小民年轻时也读过书,在家中教过犬子,虽称不上多有才华,但粗通文墨还是可以的。”
驴儿也拱手道,“回大帅,小子也曾读过几天私塾,虽然做不出锦绣文章,但写信算数还是会的。”
鲁锦这时也点点头,站起身来,走到朱重八身边,看着他那两个侄儿问道。
“你这两个侄儿粗通文墨,又生的魁梧结实,倒也一表人才,虽是年少了些,但也并非没有用处,你可愿让他二人投军,可以先在炮营学习,你应该知道的,炮营的营官杨换今年也才15岁,和他二人年纪差不多。
“炮营与其他营头不同,不重武艺,倒是需要十分擅长写写算算,故而炮营中我招的都是年少之辈,悉心教导,以作日后的将帅。”
朱重八闻言大喜,炮营可是禁军中最吃香的一个营头了,还没什么危险,不用冲锋陷阵,只需要在后面放炮就行,而且还是鲁锦亲自教导,真让这俩小子进了炮营,那真是比自己这个舅父叔父的起点还要高了,他哪有不同意的。
朱重八立刻拱手作揖道,“全凭大帅安排,你们俩还不快谢谢大帅的恩典。”
驴儿和保儿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是炮营,但见自己叔父都这么高兴的样子,想来应该不差,于是两个半大娃娃当即跪下磕头道,“多谢大帅恩典。”
“都起来吧。”鲁锦摆了摆手让两个孩子起来,这才又道。
“你们两个要按个头来说也不小了,却还没有一个大名,可要我给你们取个名字?”
驴儿闻言连忙又再次跪下道,“请大帅赐名。”
保儿见表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