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七章殿堂级做法  纯属意外,从一碗面五十块钱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来只是好奇,想要看看,可看过之后,林非凡有忍不住想学习了。

没办法,国宴大厨制作的名菜,每一道都有其可取之处。

林非凡原来就不是行内人,他根本就不知道各大菜系当中,到底有多少美味佳肴。

现在看到了任何一种,都给他一种十分经验的感觉,他哪里舍得放弃?

“将军过桥?只是看名字,谁能知道这是做的鱼?”

将军过桥也是扬市传统名菜,又叫“黑鱼两吃”。

这道菜是用黑鱼、鸡蛋清、水发玉兰片、黑木耳、鸡汤及多种调味料烹制而成。

将军过桥便是用一条黑鱼,烹制的两道美味。

一为炒菜,一是汤菜。

先将黑鱼两片鱼肉取下,炒成鱼片,形似玉兰,质地爽滑,鲜美无比。

再说鱼汤,将军过桥的汤讲究可就大了。

鱼在宰杀时有讲究,剖腹时要从脊背开刀;

鱼头下鱼皮、鱼骨、鱼肠一样都不可少,连成一片,披披挂挂犹如将军盔甲。

这样的排场,显然是经上规矩的大厨师之手才摆出来的。

此菜在扬市烹饪界曾作为衡量厨师刀工水平的技法之一,尤以黑鱼肠不能去掉为绝技。

以前曾有“宁丢爷和娘,不丢黑鱼肠”的说法。

鱼肠,在菜肴烹制中一般都被视为废料而丢弃,唯有此菜将其经过巧妙加工而入馔,且脆嫩肥美,独有特色,令人争食。

在扬市甚至还有人说“宁丢大银洋,不丢黑鱼肠”,反正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舍不得丢弃黑鱼肠;

清代的林兰痴有诗赞“烧乌更比水乌香,去乙何须劝客尝。记得市儿无赖语,得来曾不顾爹娘。”

说的即是黑鱼肠,诗中的“鱼乙”即《礼记.内则》中提到的“鱼去乙”。

鱼乙有两种说法:一说系鱼之卡骨,形如篆字乙之形象,食时须去之;

另一说系鱼肠,林兰痴诗中所指的为第二说,即鱼肠。

扬市人食鱼讲究鲜活为贵,由于活黑鱼力气较大,用手捉着刮鳞剖腹均难以把持住。

所以,大多数厨师习惯做法,是将其抓起往地上猛掼摔死,然后宰杀。

但此菜则必须选用“活打”的方法宰杀,即用力用刀背猛击其头部至昏,再刮鳞剖腹,并注意不能碰破鱼胆。

鱼现杀现烹,现熟现食,其味特美。

重新说回将军过桥,这个名字来自民间传说。

黑鱼剽悍凶猛,民间传说黑鱼为水中龙宫大将,故称“将军”。

“过桥”为淮扬烹饪的行业用语,指同一原料两种烹法或同一菜点两种吃法,有干有汤。

将军指黑鱼,将黑鱼做出一炒一汤两样菜。

清代称之谓“活打”,据《邗上三百吟》记载,“活者,黑鱼也;打者,打鱼颈也,惟此经活打之后烹而食之,他鱼则否。”

将黑鱼片滑炒,将鱼盔甲制汤,一鱼两帮,各献一味,黑鱼肠既脆又丰腴,为不可多得的美味。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夺取了襄阳,又出动大军直取江陵,想一举消灭刘备。

刘备被曹兵追至当阳,命张飞断后。

张飞令军士在当阳桥后的树林里,砍下一些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里往来奔跑,卷起漫天尘土。

张飞独自一人在桥上横矛立马,怒视以待。

待曹兵追近,张飞一声大喝,犹如晴天霹雳,吓得曹兵目瞪口呆。

曹操见树林中尘土飞扬,恐有伏兵,急令军士撤退。

曹兵撤走后,当地百姓闻知张飞在此,便献上烹好的鱼让他充饥。

张飞饥不择食,连声称好。

问其菜名,一老者想了想说:“鱼因将军来,菜为将军吃,当阳桥上一声吼,吓退曹兵百万兵,就叫它‘将军过桥’吧!”

淮扬菜向以“刀工精细、刀法巧妙”著称。

“扬州三把刀”之一就是厨刀,其状如“马头”,故又称“马头刀”。

前批、中切、后斩,一刀多用,手法巧妙。

菜肴刀工以丝细、片薄、段短、块小、整齐划一为特色。

在花式菜点中运用花式剞刀,使原本普通的原料,成为精巧细腻的象形物。

如荔枝刀法、蓑衣花刀、鸡冠寿字、竹节形等等。

在小配菜中的花刀块,如秋叶、梅花、城垛、蝙蝠、玉兔等花样繁多。

在雕刻中的刀技更是精妙绝伦,其中瓜雕为“扬州一绝”,有旋转宫灯、金鱼灯、八仙过海灯等。

千百年来通过淮扬厨师的辛勤劳作,留下众多久负盛名的佳肴,无一不与其善用刀法密切相关。

淮扬名菜中的刀工处理巅峰之一,就是“将军过桥”。

任何一道名菜,其实做起来都很简单,嗯,这是看起来很简单。

只有真做起来了,才会知道,里面有很多讲究。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