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个人预测的太多。
跟苏亦有得一拼。
但,也不能说他错了。
因为他预测的江西,真被他说对了。
到时候,只要苏亦去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跑一趟,就啥问题都解决了。
不止东莞的老乡写文章声援他,其他地方也有。
这不,很快,就有大佬站出来声援他了。
比如,川大的童先生隔月就在《川大学报》上了发表了一篇《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
沈明说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感慨道,“童先生的观点跟丁颖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也算是认同你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的新华南说了,他认为根据现有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断定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就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它可能在浙江杭州湾一带,但更有可能在维度较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地区。不过没有新的考古发现,童先生也只能分析,没有办法像你这样笃定。”
苏亦说,“有童先生的支持,我已经很满足了,其他的方面不奢求。”
沈明说,“苏亦你小子已经彻底出名了,还没有毕业,就在圈内圈外折腾出这么大的阵仗,就连我以前的同学都开始打听你什么来历,都认为你是我们中大新引进来的老师。”
苏亦哈哈大笑,“这么夸张?”
沈明说,“一点都不夸张,就算你没有毕业,只要你敢继续留在中大,梁钊涛教授就敢你上课堂教书。”
苏亦笑,“别闹!”
其实,这也不稀奇。
别说在中大课堂,在北大的课堂,他也没少蹭讲。
同学们都司空见惯。
要来中大,梁钊涛先生让他当助教,也合情合理。
不过梁先生对他是真的重视,不然,也不会让他插队发表文章。
甚至,到中大拜访对方的时候,梁先生还感慨,“文章发表以后,引起热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甚至云南的汪教授还有川大的童教授都给我写信讨论到你,这两位先生都以为你是我新收的研究生,尤其是汪教授还打算邀请我们去云南民院做学术交流。”
汗。
这么夸张吗?
不过有机会去昆明,对于苏亦来说,想想都有些激动。
但也只是想一想而已。
梁钊涛知道是什么意思,说道,“知道你忙,我回绝了。未来,有机会再说。”
文章发表以后,苏亦不仅要拜访梁钊涛教授,另外一位梁教授也要拜访。
华农的梁家勉教授对他的帮助也不小。
图书馆内,梁家勉拿着新一期的《中大学报》,满是遗憾地望着苏亦,“要是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可以早点创刊,就不会错过这一次学界盛会了,这两个月来,国内各大刊物发了那么多关于稻作起源的文章,偏偏最应该刊登这些文章的《农史研究》还拖着并没有创办。要是能够早点创办,我们农史研究领域也算是有自己的大本营了。”
苏亦说,“是我有些心急了,之前去中大找梁钊涛先生让他帮忙审稿的时候,先生打算把文章发到中大学报,我也没有拒绝,没把文章留在最后,主要是想着如果真引起关注度的话,对于推动《农史研究》的创办也有帮助。”
梁家勉笑,“你不要有压力,这事你们杨老师已经跟我说明了。实际上,你的文章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因为这事也极为重视《农史研究》的创刊工作,因为有学者向领导反应,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经济的学术论文从刊严重缺失,使得专业研究难以维系,发刊却苦于无门,不少人都写信到部委反应。因此,农业出版社那边已经跟我们华农商定,由我们华农的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主编,农业出版社那边负责出版发行,快的话,下半年就可以正式发行。”
听到这话,苏亦很高兴。
有了自己这个鲇鱼,终于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虽然很微不足道,但也是改变,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头。
看着他这副摸样,老先生笑,“你下一次还要继续发稻作起源方面的文章,直接把稿件给我留着,不需要再去中大找梁钊涛教授了。”
有大佬约稿。
求之不得啊。
这种好事,上辈子想都不敢想。
实际上,文章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散。
不仅梁勉家先生惋惜《农史研究》没来得及创刊,就连跟苏亦通信的陈文骅先生也感慨要是农业考古有一个专门刊物,大家也不需要像杜鹃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