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
教室内,众人的反应不要太激烈。
“小师兄,都有啥内容啊?”
“小师兄,是吗?还是调查报告?”
“该不会是传记吧?”
听到这里,苏亦哭笑不得,解释说,“写啥传记啊?我连雪区都没去过呢,现在关于藏地的了解都是来自于资料。所以要写的话,肯定是幻想类,跟《消失的地平线》差不多的类型。”
“不是吧,小师兄,你连内容都想好了吗?”
“这个有什么好奇怪的,小师兄刚才都给出书名了。”
“小师兄,你不会已经偷偷写好了吧?”
苏亦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还没写,不过你们的话给我了不小的启迪,要写的话就写关于藏地大探险的故事,最终的目的就是寻找xz失落的神秘宝藏。
--帕巴拉神庙。”
这帮家伙,除了专业上的内容不感兴趣之外,只要涉及到非专业的内容,就一个个都来劲。
他们还打算问。
坐在前排的王永兴先生就坐不住了,连忙站起来止住话题。_o_m
“同学们,关于文学创作的问题,咱们可以课下交流,剩余的时间,还是让你们小师兄继续分享论文内容,不然两节课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听到这话,同学们开始安静下来。
苏亦尴尬。
确实跑题跑得太严重了。
不过这也是大家喜欢他讲课的原因。
大学课堂上,受同学们欢迎的老师,类型无非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就是专业大牛,讲课干货慢慢,但讲课方式稍微有点枯燥。
这类老师的代表,其中就有北大老一辈最为熟悉的张政烺先生。
张先生在前世被不少学者成为跟钱钟书先生一样,是社科院最有学问的人。
第二种,就是专业一般,但讲课很有特色,口才很好,课堂充满了趣味性。
第三种,自然就是兼具第一第二种的全部优点,学术大佬,讲课幽默。
对于北大历史系的学生来说,苏亦勉强算得上第二种。
涉猎极广。
课堂上,跑题极为严重。
从藏学家根敦群培,讲到尼古拉·罗列赫父子,又讲到《消失的地平线》,甚至还扯到了《藏地密码》。
也成功调动起同学们对藏传佛教的强烈兴趣。
因此,当苏亦再次回归主题,大家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其实,苏亦也不想跑题。
但是对于藏地,有些必要的地理概念的科普,也是极为必要的。
没有办法,因为上路弘法跟下路弘法的主要区别,主要是区域而非等级。
跟大一的学生分享学术论文,确实有些超纲了。
大量的基础名词需要讲解,心累。
想不跑题都不行。
苏亦咳嗽几声,示意大家安静,继续做名词解释。
“闲话少说,咱们回归主题,之前咱们说,后弘期分为上路弘法跟下路弘法,上下路是怎么区分的呢?有同学们知道吗?”
并没有。
苏亦也不意外。
“藏人习惯称西北为上、东南为下,因为康藏几大河流都是从西往东流的,故甘青雪区称为多康,属下路。ald区则属上路。”
众人恍然。
“上路弘传是指公元11世纪中期,复兴佛教的势力从阿里进入卫藏的事件。其创始人是益西沃,他是第一个在ald区开展弘扬佛法运动的人,而且在复兴佛教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说完上路,说下路。
“下路弘法是指发生在安多地区的弘法运动,相传,朗达玛灭佛之后,藏绕赛、约格迥、玛释迦牟尼三位出家僧人逃到了安多地区传法,藏传佛教史上把贡巴饶赛的三位剃度师称为“三贤哲”或“三贤士”。三贤哲和贡巴饶赛的弘法活动迎来了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蓬勃兴起,使河湟一带成为当时藏传佛教文化的复兴基地。”
“当然,故事到这里也还没有完,后来他们收了一位高徒名为喇钦·贡巴饶赛。有哪位同学知道对方的生平吗?”
不出意外,一个都没有。
苏亦也不意外,“对方被称为xz佛教后弘期鼻祖。也就是从这位高徒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弘法活动,修建藏传佛教寺院、收徒传法等。”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藏传佛教史上出现了“教派林立”的发展阶段,较为出名的教派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和格鲁派,各个教派都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后来,我就先不。
说了,反正后面还要说。”
苏亦想不跑题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