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9章:唐卡艺术的历史演变  我在北大学考古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够多了,咱们接下来重点讲述后弘期。”

兜了一圈,终于涉及到这两个名词解释了。

说到这里,苏亦又继续科普一个简单的概念。

“xz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和康(一作喀木)四部,藏人用卫藏指前后藏,元明译为乌斯藏,清译为卫藏。清人著作中有时也用卫藏概称xz四部。”

“而多康,是藏语中的安多和康两个名词的组合。”

“安多跟康则分别是两个雪区,藏族学者根敦群培则认为“所言‘康"者,系指边地,由吐蕃从卫藏扩张后,称东部地区为边地。”

“这些区域概念,我就不考证了,实际上,我也不是很清楚。”

他说到这里,同学们一阵哄笑。

对雪区稍微有理解的人,都知道康巴,卫藏,安多三大雪区。

苏亦也不想过多赘述。

他也不是藏学家,懂得并不是很多。

然而,同学们笑过以后,有人好奇。

“小师兄,根敦群培很出名吗?”

“很出名,是藏地著名学者,不过他的著作多为藏文,我也看不懂,不过他曾经跟与罗列赫合作,将藏文史学名著《青史》翻译成英文。”

“嗯,乔治·罗列赫就是俄罗斯著名艺术家尼古拉·罗列赫(nholasroerh)之子。”

“至于尼古拉·罗列赫,他不仅是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斯坦因,伯希和差不多的探险家,属于最早一批寻找传说中的极乐圣地——香巴拉(香格里拉)的外国探险家之一。”

“不过他跟伯希和跟斯坦因不同,他没掠夺咱们中国的文物,反而,提议签署不侵犯古老文化的国际公约,由他所制定的“罗列赫公约”(roerhpt)已经有21个国家签署,使得他多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也是他。

将俄国对东方美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推向顶峰,他在俄国境内大力介绍佛教和儒教,晚年的时候,他在印度生活并且完成了两千多幅油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有《喜马拉雅组画》,听说这些话都被保存在纽约,具体啥情况,我也不知道。”

“反正他儿子之所以成为有名的藏学家跟他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当年寻找乡巴佬的探险之旅,也被他用绘画跟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出版了不少书籍,比如《香巴拉的辉煌》(shahalatheresplendent)、《香巴拉:寻找新时代》(inseahoftheneera)两本书详细记录他跟探险队寻找传说中的香巴拉的具体经历,听说可读性很高。”

苏亦说到这里,有同学好奇问,“小师兄,听说可读性很高是啥意思?”

苏亦说,“意思就是,这两本书,我也没有机会看过。@·无错首发~~”

现场一阵哄笑。

“那小师兄,你怎么知道这些啊?”

“我是从其他地方的资料看过相关的介绍。”苏亦说。

又有同学问,“小师兄,最后他们找到香巴拉了吗?”

如果是前世,就不会有人这么问了。

因为香格里拉在云南迪庆。

为这,97年的时候,云南这边还组织考察团,为期一年的考察以后,就召开新闻发布会,举世寻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庆。

也是因为这改名,让中甸成为举世闻名的香格里拉。

苏亦当年在云大读研,对香格里拉可不陌生。

说着,他又介绍道,“知道大家对香巴拉这个传说之中藏传佛教的圣地充满好奇,早些年,西方就刮起一阵寻找香巴拉的热潮。”

“不过西方探险家之所以对香巴拉的传说充满好奇,除了尼古拉?罗列赫的关系,主要还是因为《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

听到这里,同学们越发好奇,“小师兄,这书你总该看过了吧?”

苏亦笑,“是的,因为咱们北大的图书馆就有,外文阅览室就有,不过外文阅览室自从开放以来,天天爆满。你们估计也很难有机会看着书。也因为这书的描写,让西方人对充满神秘色彩的香格里拉充满向往。”

“小师兄,你怎么一会香巴拉,一会香格里拉啊?”

苏亦哭笑不得,“香巴拉是藏语音译,香格里拉则是英语音译,这俩都是一个地方。反正关于香格里拉的故事很多,我就不赘述了,毕竟严重跑题了。”

现场又是一阵哄笑。

甚至还有学生好奇,“小师兄,怎么都是外国人写的书,咱们国内就没有香巴拉相关的文学作品吗?”

苏亦摇了摇头,“据我所知,好像是没有。”

然后就有同学问,“那小师兄,你以后会不会写相关的作品啊?”

苏亦笑,“这个可以有,以后我有时间了,就写一部《藏地密码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