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甚至有可能在朝堂遭遇巨大的阻力,从而诞生变数。
资历不够老,身份不够高贵,这个问题,也就只有这一个办法了:收个秦家妹子入后宫,让秦牧成为外戚。
外戚的身份虽然谈不上多高贵,但也能勉强赋予重任了——皇帝给小舅子封官,朝堂也没法说什么。
对于如此高规格的恩赏,秦牧自然满是欢喜,连忙道出了不下十个家中姊妹的人名、长相。
此番回家,秦牧就要开始准备送某个姐妹入后宫,从而捞取一个外戚的头衔了。
当然,从现在开始,此事就不由刘弘做主了——后宫入嫔,加封外戚,都属于太后的职权范围。
按照正常的流程,秦牧回家会先和家中长辈汇报此事,等长辈同意,再亲自去长乐宫拜见张嫣:太后啊,陛下想娶俺妹子,俺家里长辈也都没意见~
到了那时,张嫣就会先让秦牧回去,暗中派人打听秦氏女的脾性。
旬月过后,张嫣便会派人至秦家,考察一下选定的女子,并将结果告知刘弘。
作为儿子,刘弘自然是只能说一句‘任凭母亲做主’,而后,张嫣便会派人将那位女子接回长乐,教导其宫中礼仪。
虽然只是‘纳妾’性质,但如此繁杂的程序走下来,等那个秦家妹子进未央宫,也得是来年开春之后的事儿了。
而刘弘最近最为头疼的事,恰巧也与此有关。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张嫣这几日明里暗里,尽劝刘弘早日大婚!
虽然话没说太直白,但隔三差五一句‘想抱孙子’,也足以让刘弘抓耳挠腮。
按道理来讲,刘弘倒也确实该立后了。
——加冠而亲政,这两件事中间,其实还夹着一件事:大婚。
男子加冠而成人,成人则当成家,成家方成人,故而临朝亲政也。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后顺序。
天子亲政,就等同于国家有主;天子已经可以主持各种政治活动。
而在汉室的政治活动中,女子,也是有参与权的。
鲁母侯这样的女侯爵先不说,即便是寻常功侯家中的妻子,在岁初大朝仪之时,也同样要进入未央宫。
功侯们和天子一起在前殿议论国事,而功侯夫人们,便会在皇后的率领下,在后宫相聚。
也就是说:皇帝要想证明自己已经能处理、参与政治活动,那理论上,就必须要先立后。
撇开这层政治含义不说,天子哪怕不着急立后,后宫也必须尽早进人。
——皇位世袭罔替,就意味着天子有后这件事,将直接关系着天下和朝局的安稳!
历史上,文帝刘恒携子登基,自能稳坐钓鱼台;景帝登基时,长子刘荣也已十四,早就度过了‘一到六岁’这段夭折风险期,故也能安然自若。
到了武帝登基,这件事便曾让汉室朝堂,陷入短暂的动荡之中!
阿娇皇后不育,馆陶公主背靠着太皇太后窦氏,又对后宫入嫔之事百般阻挠。
可怜武帝爷十五岁登基,直到十三年后的二十八岁,都未得一子!
看着武帝爷一天天步入中年,后宫诸嫔的肚子却一点没有动静,朝堂便逐渐诡波暗涌。
作为武帝亲舅舅的田蚡,得武帝任以为丞相,居然都到看见姓刘的诸侯,就相邀密谋‘一俟宫车晏驾,当立者非大王而何?’的地步!
也怪不得武帝爷,在二十八岁‘老来得子’,刘据刚一降生,就被武帝火急火燎的立为太子,以稳定朝局。
从武帝爷的亲身经历便足以看出:有没有儿子,对于汉室天子而言,有多么重要。
甚至可以这么说:汉室天子,只有在有了儿子之后,才是一个完整的皇帝,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在第一个儿子诞生于人世,并安稳度过六岁之前的夭折高风险期前,汉皇虽名为天子,却无时不刻面临着‘旁支夺嫡’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而言,刘弘也确实应该早开后宫,疯狂收妹子,好早点生出一个儿子来,让朝臣百官,乃至于天下安心。
但不知为何,刘弘总有些抗拒在短时间内开后宫。
或许是前世沉迷研究导致的恋爱自卑,让刘弘一时间竟有些担心:等后宫进了妹子,该如何与这些妻子相处。
作为后世人,刘弘对一夫多妻也有一股本能的抗拒——虽然抗拒没什么卵用。
除此之外,刘弘还有两个相对切合实际的忧虑。
其一,自然是这具躯体如今才十六岁;过早的品尝禁果,刘弘担心身体发育受到影响。
——高大伟岸,可事关天子威仪!
再者说了,刘弘还想多活几年,在死之前把太子教育好呢。
这其二,就是刘弘对于皇后人选的纠结。
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