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家出力,还得是出大力。这一点卫臻早想明白了。他不可能像许多穿越客那样,在古代无偿大力普及素质教育。斗米恩,升米仇。忘恩负义的人在任何时代为数都不少。小老百姓没文化,不代表没有升斗小民算计和狡黠。就像现在,蓝儿带着十一个孩童读书开蒙,其他庄户们私下里除了羡慕,怨言也是有的。只不过因为这十一个孩童都是以奖励试用曲辕犁的由头选的,怨言得不到支持罢了。饶是如此,几个因为抽签落后的庄户,平日里没少被家里孩童没落到这个好处的庄户饶舌。卫臻或者说卫家,肯定是有能力将现在庄户们的孩童全部弄来读书习字的,但以后呢?亲卫规模扩大后,还有这个能力吗?即使有,可能初始,庄户和亲卫们会感恩戴德,过了热乎劲儿,会不会视作平常?甚至将来这些读书习字的孩童有了待遇落差,不如别人的庄户家里会不会怨怼于心?如此下去,会不会对一片好心的卫家离心离德?
卫臻自觉不是善于笼络下属,统御全局的人。没那个本事,也懒得费那个心,索性弄出个一揽子计划,凭规定和利益来约束和吸引人手。就像当初商鞅一样。唯一让卫臻遗憾的是,商鞅可以用土地和爵位吸引老秦人,打造出好战善战,所向无敌的大秦锐士。卫臻提供不了官爵,卫家土地也有限,也只能打造五百人的亲卫队伍了。
卫臻在这遗憾,却想不到以后这个所谓的一揽子计划书,会成为曹老板手下虎豹骑和各种部队待遇的参考甚至模板,甚至改头换面,变成契约书的形式,延伸到卫臻创建的工程院里。这就不是现在的卫臻万万没能想到的。
其实不止官爵卫臻没有,就是土地,卫家手头也紧张。五百亲卫,可得五万亩地打底,卫家虽号称良田千倾,实际土地不过一万两千余亩,还差着那么一些。卫家在襄邑是县望,家财在襄邑却要在前五之外,拥有的田地也比不上石、刘、吴三家。要打造一个能在乱世立足的家族,现阶段的卫家有些不够看。家财可以挣,这个卫臻有的是办法,田地却凭空变不出来。
田地不仅关系着亲卫们的福利,更关系着乱世中最为重要的粮食。是卫臻放在心里的头等大事,自然是最为重视。
土地虽凭空变不出来,却也不是没有办法,开荒当然是第一选择。襄邑地处中原,人口极为密集,能开的荒地自然早早被开垦完毕了。不过黄巾为祸之后,人丁流散,尤其是己吾县尤其严重,襄邑周边和己吾之间倒是又荒出来不少田地。卫臻就把主意打到这些荒地上面了。
荒地的主意并不好打,打它的主意要面临着两道坎。
第一道是官府,开荒肯定是需要得到官府批准的。一大块荒地摆在那里,不论你开不开,都在那里,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荒地首先是国家的,当国家的代表官府不点头,开荒可以,前提是你脖子够硬,脑袋够大,能戴得住侵田夺产的大帽子。毕竟这些荒地原本是有主的,荒着不见主人,开垦出来,能产生效益了,主人自然会冒出来。别说这些原本有主的了,就是没主的,给你扣个侵山占林的帽子也不轻呀。
第二道坎是灌溉问题,这些荒地,容易灌溉的其实早被襄邑几家大族私下里开垦侵占了,剩下的大片土地都是难以灌溉的荒地。这些荒地原本的灌溉渠道黄巾大乱时,被破坏的七七,掘开的掘开,填平的填平。最重要的是原本濉水畔分流的拦水坝因大乱时破坏,加上无人维修,已经损坏殆尽。想灌溉这些荒地,不但要修复田间的灌溉渠道,还要重修拦水坝,这可不是一家一姓能搞定的小工程。
这两道坎都不好跨,尤其是后者,若不然,襄邑城那几个视土地如命的家族又哪里会给卫臻留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