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石磨  三国工程师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起磨眼上方的小麦,煞有介事的称赞,随即又从磨盘下方的石盘中捻起一撮麦粉,有些惊奇的道:“这麦粉竟如此洁白,欺霜赛雪啊,如何食用?做汤饼?还是烤饼?”

卫臻不着痕迹的撇撇嘴,手推小磨盘磨得麦粉较粗,夹杂着麸皮较多,黄不拉几的,但眼前的麦粉麦麸同样没过干净,亏蔡邕也能昧着心吹嘘欺霜赛雪!

“先生,可以用来做汤饼,不过弟子多是用来做蒸饼。”

这时候的蒸饼都是用黍子舂碎后做的,颗粒大,黏性差,口感连后世的窝窝头都不如。

“做蒸饼?昨晚那样的么?”

昨日蔡邕就在卫府吃到了麦粉做的饼子,是死面饼。饶是如此,也让吃惯黍子蒸饼的蔡邕赞不绝口,连声夸赞卫府的蒸饼细腻适口,胜过洛阳王婆蒸饼铺的蒸饼许多。

也难怪他夸赞,就是卫臻也是第一次觉得家里的饭食总算能下口了。

说起来,蔡邕运气不错,来的机巧。卫臻这几日刚刚就着稷王传书的光环,前脚让人整出了石磨和铁锅,后脚蔡邕就到了。昨晚的地锅鸡贴面饼,卫臻也是第一次尝鲜,同样吃得卫臻差点儿泪流满面。

不是卫臻矫情,实在是这时期的吃食实在太过于单调落后,一个白水煮鸡蛋就算是美食了。倒不是说没有食材,实在是烹饪技术太过于落后,除了放鼎里煮,陶罐里煮,就是煎烤两种了,煎还是他妈的在陶片上干煎。

刚从河里钓上来的纯天然无污染的鲜鱼,放后世,不管清蒸还是红烧乃至更多的做法都不在话下,现今却只有一种做法:陶罐煮之。卫府高档一点,铜鼎煮之。还是没有去腥香料的那种煮法,这让习惯了后世饮食的卫臻如何下口?看到儿子食欲不振,卫兹倒是让庖厨开动脑筋,转做鱼脍,可卫臻怕寄生虫没敢吃。现在可不比后世,吃一肚子寄生虫,不遇到华佗、张仲景级别的神医,就等着一命呜呼吧。陈登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卫臻可不想少年早夭。

蔬菜也一样,这时期的蔬菜种类本来就少,张骞从西域辛苦带回来的那些种子除了种在皇宫苑林里,偶尔有大臣可能被赏赐点,根本就没有普及开来。反正卫臻在自家庄子就见过秋葵、菘菜和葱蒜几类常见的,做法更可怜,要么同样放在罐子里,煮之;要么高级点,放在陶片上干煎,煎出水分,也是同样的难吃,能吃的几样也就是汤饼(面条)、烧饼、烤串和古董熏了(火锅),可除了面条,后几样都是上火的玩意,偶尔吃吃还行,真当日常饭菜,受不了啊。

在这样的饮食环境中捱了两年,突然能吃上地锅鸡贴面饼了,哪怕没有辣椒佐味,也是让卫臻自我感动的不行!

“先生,昨日所食用的那种是蒸面饼,其实麦粉还可以做另外一种更加软糯香甜的蒸饼。”

卫臻说得自然是馒头,这时候没有酵母,像吃馒头只能弄点面团自然发酵,好在这个容易,卫臻小时候没少见老妈做过,自己也上过手,自然不在话下。

“哦,那老夫倒要见识一下,对了,眼下这个磨盘是何人所制?大磨盘磨粉更细,还能用牲畜之力,倒是别出机杼。”

吃过面饼的蔡邕对大磨盘很感兴趣,麦子产量高,能与黍子轮季耕作种植,从春秋以来就是北方的主食之一。一般新麦下来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苍头黔首,都会吃一顿麦饭,表示对后稷的崇敬和感谢。那个不信邪的倒霉蛋晋景公,就是一碗新麦饭没吃到,掉茅坑淹死的。不过这时期麦子除了大户人家磨粉,一般人家吃法多是囫囵煮,难以下咽不说,吃多了还胀肚子,甚至还出现过把人胀死的事件。算是贱粮,也就是黔首们为了填饱肚子把麦子当做主食。这大磨盘磨出的麦粉,做出的蒸饼味道比黍子做的蒸饼味道还要好上不少,一旦用上了畜力,以后磨盘样式流传开来,世家大族们怕都要多种麦子了。

“先生,大磨盘是弟子从所得农耕之书中得到的想法,不过弟子可不会石匠活,具体做出来的是这个叫刘三的庄户。”

卫臻指着老实站在一旁各个面目黝黑,畏畏缩缩的庄户,其中一人身形不高,手臂却健壮,手指骨节尤为粗大,正是卫臻所指之人。

这位刘三和那位斩白蛇、立大汉的刘三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在卫家的庄子却也小有名气。兼职石匠的他一手漂亮的木工活不说,脑子也算灵光,只听卫臻云里雾里的描述两遍,靠着卫臻画的三张草图,就将磨盘成功制了出来,还是一步到位,压根没有浪费石料。

“竟是得自农耕之书?怪不得!”

蔡邕压根没有理会畏畏缩缩的刘三,他被圉县乡里称赞品行好,那是孝行方面;被洛阳士人称赞品行好,那是因为他性情刚直,又不吝褒扬后进。对于黔首,可没人说他平易近人的。这也是世家大族的通病,一个两个的,根本就没人拿黔首当人的。

“磨一石麦粉,需人力几何?”

弄明白大磨盘的事情,蔡邕知道自家在这站着,庄户们不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