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节 煮酒论史  明年四十岁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来了,不能买了,不然这个星期都要吃今天买的剩菜。

到家之后,先将买的熟菜都摆了盘子,老妈和舅妈到厨房去忙,一凡和舅舅两个人倒了酒,先开始眯起来。两杯酒下肚,舅舅就开始刹不住车了,摆起龙门阵起来。舅舅的故事,其实一凡早就烂熟于心了,不过老人家讲起来,小辈们还是要保持,一种第一次听的那种新鲜感和求知欲。

老妈也经常提起,舅舅小时候学习成绩特别好,都说悟性天赋高。回回考试稳稳的全班第一名的,这个一点从表姐的学习成绩来看就知道了。但是在那个草创时代,学习成绩好,能有什么用了。已经故去的外公外婆,咬着牙给舅舅读完了初中,乡下的教育水平就在这边了,中考考了两年,都失败了。就没有在这条路上,往上再走一步。想当年,跳出农门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读书,上大学,第二条就是当兵。舅舅运气还算好,村里当时没有几个名额,舅舅争取到了一个。在部队里面,也是走时气连长是徐州的,也算是江苏苏北的老乡。连长非常喜欢舅舅,小伙子聪明能干,文化素质也高。推荐舅舅提干了,到文职岗位上,写写画画还是可以的。如果能转岗了,就可以在部队里面干下去了,只要往上再前进一两步,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上发展,前途就相对光明很多。

结果命运有时候就是那么的捉弄人,上头派人过来政审了,赶巧正好家里安排舅舅和舅妈相亲。那个年代不要说手机电话了,拍电报都要数着字,等舅舅火急火燎赶回去连队的时候,上级过来审核的人前脚刚走。舅舅说道此处还要加上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情节,首长们放在桌上杯子,里面的水都是冒着热气了。

虽然没有提干,但是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面,舅舅还是争当先进,也是年年优秀,组织上也是非常照顾。退伍转业之后到了地方上,政府还是给他,在乡里安排了一个职位。听父母常常提起,舅舅刚转业后,也是一时意气风发。刚上班没有多少时间,就买了一辆自行车。小伙子穿着中山装,头上抹上油水,再喷点六神花露水,一时间在村里也是一道风景。一凡第一次知道手表这个概念和实物,是从舅舅的手腕上。

后来和舅妈结婚之后有了姐姐,不过外公这个死脑筋还想要抱孙子。也因为舅舅在乡里职务,响应政府的人口政策,号召给舅妈上了环。一凡也是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环”是个什么高科技,不是汽车最前的logo。人一辈子总是起起伏伏,命运弄人,在镇上工作那几年,舅舅也是走到底的背字运。当时的乡镇还不叫乡镇,有一个专业称谓叫做“公社”,比如红旗公社,东风公社,这些非常有历史感的名词。公社经常会按上级领导的指示,做一些群众运动,比如:学习某某红头文件的运动,更多的是那种,冬季兴修水利工程大会战等,类似的运动。

为了更好调动群众的劳动积极性,还建立起很多的小组,小组之间进行良性的比赛。女同志叫做穆桂英小组,年纪上岁数的叫做老黄忠小组。在一凡或者更加小点年纪的人现在看来,这些都似乎很遥远的故事,但是这个就是发生在我们父辈一代人身上。可能身边父辈还是当年作为英雄模范的代表,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下,身披大红花站在高台上,接受着台下一阵阵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

那个时候没有韩流,也没有美剧,更加没有网红,站在你面前实实在在大会战的英雄,就是身边的流量明星。舅舅作为公社机关里面的干部,也会作为中坚组织和管理力量,充实在一线去。那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年轻时候,不怎么玩牌的舅舅。不知道被谁拉着,非要和科室里面玩的来的同事,躲在背人的地方就开始刷钱了。好死不死正好赶上县长,亲自带人到工地上检查工作,听说我们公社这次搞的不错。本来兴高采烈的,结果到基层一看,几个小组的主要负责人都不在。掀开一个小窝棚,才发现香烟缭绕中,几个小伙子在里面打牌。县长当时就掀开了桌子,现场办公,直接就地将几个参与赌博的小年轻,直接一撸到底。

按古代的话说,就是革去功名,永不叙用。当然了古代皇权是不下乡的,舅舅这样的乡镇级别的小科员,连一个官吏中的吏都算不上,更谈不上功名了。这个结果眼上,被免职了,不单单是收入和身份,更多的是面子,之前的自行车也不骑了,躲在家里好长时间了。后来等县长走了,换了新的大领导了,活动活动才又在村里,谋了点事情做做,继续为人民服务吧。

还好舅舅家只有一个女儿,学习成绩也不错,没有让舅舅太操心。不然估计他这个年纪,还要出去赚钱给孩子买房子,还房贷了。舅舅每次说完这个一段,还要补充一些,当时连长推荐了两个人。舅舅是一号推荐对象,还有一个二号,才情人品资质都不如他,现在已经出将入相了。还有乡镇里面的那些同僚,有些后生小辈,都已经到省城厅局级的干部了。说完长叹一声,痛饮一杯,所有的不甘和苦楚,两行浊泪,都化作杯中的清冽的白酒。从口中入喉,一直扎入到胃里。说完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