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0千米。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
明永乐十一年1413与明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都司设立促进了该地区各族人民与汉民族人民的往来和联系,同时加强了明朝中央政权对奴儿干地区的行政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正德元年五月开春后,永宁寺以东五百米平旷处奴儿干城旧址上,由新任奴尔干都司指挥同知常宽,指挥佥事吴季率领三个千总部,另外还雇佣了两万民工,重新在这里盖起了一座周长约四里的新城,被命名为特林城,将是未来奴尔干都司衙门所在地。
特林城对岸不远便是元代莫鲁孙站以下十五狗站终点的满泾站,那里也将筑一座规模不大的小城堡,齐王麾下将在那里驻守一个百户所,负责沿途的驿站管理。
正德元年七月初十,即公元1511年8月21日,大明亲王齐王朱厚炜亲率新成立的北洋舰队麾下主力战舰二十八艘,辅助战舰和运输船共计四十三艘从黑龙江入海口逆流而上两百公里抵达特林城码头,随船抵达的除了一个千总部,还有一万五千移民。
朱厚炜在常宽和吴季的陪同下,参观了这座新城。两万多人的建筑队伍,凭借着跨越时代的机械设备和管理方式,仅仅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指挥同知常宽就在原来的奴尔干都司旧址矗立起这座旧城三倍规模的特林城。
这座城市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北门紧邻着黑龙江边的码头区,码头需下游五百米外是一座正在筹备的船厂,这里原本是永乐时期的骠骑将军刘清所见的船厂旧址,虽然已经破坏,但整体格局还在。这里盛产松木,是造船的好材料,因此登莱船厂打算在这里是一个分厂,总工程师朱河带领着船厂的技术人员正在那边勘测选址。
特林城里的街道全部都是水泥路,成十字形有两条主干道,指挥使衙门就在城市南面一个位置较高的坡上,这是一座五层楼,十五丈高大理石建筑,站在都司衙门的楼顶上,视野非常开阔,可以直接看见北城墙外的黑龙江江面,城外的情形一览无余。
特林城里分配给移民居住的宿舍,是两千六百多套木刻楞房屋,全部都是松木的结构,最奇葩的是每套房屋根本就是一模一样,连院子的格局都没有区别,这是典型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产物。
齐王朱厚炜为了图省事,当然也是为了加快特林城的建设速度,他组织登茉的造船厂下属木材加工厂的匠师们群策群力,专门为北方移民设计了几款传统木工卯榫结构木质板房。
设计完成后,匠师们将房屋不同的部位设计成一个个标准件,进行流水线加工。大大提高了效率。安装的时候,在工匠的指导下,就是一个农民都能够组装起来,连钉子都用不了多少,这次齐王府为奴尔干都司订购了1万套这样的房屋。直接用运输船把材料拉过来打个地基直接安装,一天下来二三十人就可以建起几十套板房。
别看这事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房屋,但在朱厚炜的指导下,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可以说居住的舒适程度绝对不是这个时代北方的房屋可以比拟的。另外,每套板房都配有铁质的柴火炉,厨房的餐具。再加上登莱特有的玻璃窗户,漂亮的木地板和家具。即使在这里最冷的寒冬,房间里都可以只穿一件单衣,根本不用担心受冻。
这次来的一万多移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齐王府从大明沿海各地招募了大批的贫苦疍民,并承诺给这些大明最底层的老百姓分配住房和提供谋生的手段,吸引了很多疍民积极报名。
这些疍民经过海军教官的训练后,全部进入奴尔干渔业公司从当员工,同时也是海军预备役。公司无偿提供捕鱼船、捕鲸船让他们承包,出海作业,所有的产出由公司负责收购。
齐王府的官员对这些疍民非常照顾,并不像大明其他地方那样歧视他们,安置工作做的非常到位。疍民家眷被招募到新成立的食品加工厂以及罐头厂工作。而且每户又分到漂亮的住房,这疍民对齐王朱厚炜感恩戴德,把这位年轻的王爷当做再生父母。
疍民们搬进新家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供奉齐王的长生牌位,时间长了以后,这些人心目中把朱厚炜当做了马祖之子,从此,供奉马祖之子,成为了疍民独特的一种民俗。
这种赢得民心效果是朱厚炜从来没想到过的。当时他考虑的是,这边不太适合种粮食,加上气候苦寒,愿意来的人不会很多。他考虑再三,就把主意打到了这些疍民的身上。地方政府也很配合,因为疍民很抱团,常常是沿海沿江城市不安定的因素。那些地方官巴不得把这些人送走。
在奴尔干,地广人稀。渔业就成了奴尔干都司的支柱产业,疍民就是最好的移民对象。再加上与当地土著发展贸易,繁荣当地经济。朱厚炜打算利用粮食、盐巴等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