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一时都没了言语。吐蕃兵强马壮,大唐却是军备打了几十年早已没了家底。纵然孙武复生,怕也难挽颓势。却有哪家的将军放着洛阳清福不享,要到西疆去打仗?
三月期满,郭子仪重回朝廷。
这人不愧三朝元老之名,居然默不作声,满朝文武看着郭子仪,郭子仪并不表态。
德宗皇帝在洛阳流血后曾被郭子仪指责,见了郭子仪就满肚子火。
皇上的话却是极不讨喜,当即指桑骂槐骂道:“又是这般言辞年年吐蕃进军,年年都无人请命出征,结果年年惨败。我大唐声威一不如一,吐蕃却一比一嚣张。就是有你们这些迂腐扰事之徒,才惹得朕如此烦恼”。
不少大臣心中都道:“要不是宦官弄权,哪有今日局面?”但谁活得不耐烦了,敢把这话出来?
郭子仪还是一句话不,伏地无言。
圣上发怒,所有人都是颤颤发抖。
只有包子云昂首走出,坦然道:“回皇上,奴才有法子。”
皇上喜道:“爱卿,你快,快。”
包子云道:“对吐蕃这一战,若胜了,耗费国力,浪费千百士卒性命,也只能换个虚名。他日吐蕃再犯,又如何是好?但我大唐若败了,不仅威尽失,西疆大片土地也将送出。”
皇上叹道:“我又不是不知。但吐蕃一心要战,又如何避免?”
包子云沉声道:“不能战,唯有和。”
这话一出,朝野上下,顿时议论纷纷。
这些年,自太宗开始唐朝已经无数次拉下脸面求和,但吐蕃全不买账,只是要让大唐臣服,年年进贡,甚至还要皇上认吐蕃王为父。这等离谱要求,怎能答应?
皇上摇了摇头,哀声道:“朕也想和。只是,难不成,朕还真的要向那吐蕃番王进贡?”
包子云的主意,相比郭子仪,只有更加糟糕。但郭子仪伏地不语罪,包子云却站着侃侃而谈,众大臣都想:“难不成皇上真有心做番王的儿子?”不由面露惶急之色。
老宰相杨林当即迈步走出,跪地道:“皇上,番王无礼,要皇上认他为父。倘若求和,且不论我大唐威何存,单看年龄,那番王已比皇上了二十岁不止,如何为父?”
杨林这老宰相既不属新党,也非包子云所招揽,但他侍奉过三代君王,权虽不重,位却极高,话也自有分量。他这一句话,代表了满朝文武的心声,所有人都是暗暗点头。
皇上叹气道:“我自然知道。若非如此,区区几万两银子,朕也不会放在心上。”
包子云高声道:“奴才有话。”
皇上忙点头道:“快些吧。”
包子云吸一口气,道:“我大唐威赫赫,皇上乃是真龙之身,岂能认他人为父?奴才以为,此事万万不可。但若不战,却也有折中的法子。”
皇上被吊起了性子,道:“快些,别吞吞吐吐的。”
包子云不慌不忙,道:“听吐蕃才立王储,圣上大可提出和亲,将一位公主下嫁于番王的王储。想那王储不过十七八岁年纪,后宫虽有宠妾,但并未真正娶妻。若是公主嫁去,这日后的王后之位是跑不聊。再过得几年,若是公主之子能继位为王,那我大唐与吐蕃更是容易修好。而皇上与吐蕃王成了亲家,什么父子之言,自然也就抛却了。”
和亲,向来是皇室之耻,众大臣听了这话,十个倒有九个反对。
皇上皱着眉头,没有话,想必也不大赞成。
包子云劝道:“社稷事大,面子事皇上,若一位公主能换得我大唐的繁荣昌盛,何乐而不为?”
宰相杨林当即摇头道:“包总管,此言差矣。唐朝文成公主之事可谓前车之鉴。当年吐蕃收下公主,抢了土地,却仍然日日夜夜进犯唐朝。赔了夫人又折兵,何苦?”
包子云摇头道:“此时不同于当年。我大唐军威虽不及汉唐极盛之时,但吐蕃想要吞没,也绝无可能。倘若经年久月打下去,我大唐固然难忍,吐蕃王也是不愿。若是有个理由,能让吐蕃王罢手,可双方都遂了心愿。”
包子云话语一顿,又道:“以和亲代替了父子,回纥王还有两个要求,咱们也大可满足。其一,便是边界的挪移。近些年来,回纥侵扰下,民不聊生,可一片焦土,便拱手送给了回纥,又有何不可?北疆王的边界划分,许多地方深入我大唐境内,根本无险可守。倘若两国再度开战,这些土地无需发兵便重收囊中,可不必忧虑。”
众人听包子云言辞有理,都是微微颌首。
李光弼心道:“谈吐如此文雅,这绝不会是包子云自己本事。不准,还是靠了那幕宾魔。这缺真不简单。”
包子云看众人没有话,又道:“至于第二条,那也容易。吐蕃要我大唐每年进贡银三十万两,绢四十万匹,就算照做,又有何妨?”
众大臣面面相觑,一时间纷纷摇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