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等待几天后的三月初,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疫情已经有点“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趋势,想必离春暖花开不会太远啦。
董堂主收拾好行李,打算今天返城,回首府南宁,看看茶馆有没有必要马上复工。吃过午饭后,董堂主戴好口罩,告别温暖舒适的小窝,告别至爱不舍的亲人,告别熟悉深恋的家乡,踏上了新的征途。从后视镜里看着越来越远的村庄,董堂主百感交集,前方的道路如何,他无法看透,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能一往无前。
路上车流比往常略少,过高速路收费站也无需停车交费,更不用测体温,畅通无阻的感觉真好。
经三个多小时的驰骋,董堂主安全抵达住所小区。在小区门口,董堂主被保安拦停了车。他摇下车窗,保安告诉他需要填表量体温,还要扫健康码才能进去。
董堂主只能先下车,在门口旁的疫情防控点如实填写表格,然后测了体温扫了码,没什么问题了保安才让进去。
停好车,拿了行李,董堂主就往楼上住所去。路过老乡冯峰的早餐店时,他看到店门紧锁,想必冯峰也还没来营业。开门进屋后,董堂主放下行李,立即去开窗通风。
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休息一会,董堂主发微信信息给王燕梅和李华,告诉两人他已回到南宁。王燕梅回信息说她要明天才能回南宁,董堂主只能等后天再约一起会面。
退出微信,董堂主把手机放茶几上,打算闭目养神一会。可能是开车太累,没想到就这样睡着了,醒的时候已至傍晚七点,天色都暗了下来。董堂主打开灯,上个洗手间回来,觉得有点饿,就下楼去找吃的,顺便到超市采购一些食物和日用品。
出小区外面,董堂主也需要扫码,给保安看过,确认了才能出去。从小区一直走到外面街道,一公里内开门营业的店铺只占半数,行人稀疏,明显冷清许多,董堂主找了好一会才看到一家在营业的粉店。
粉店里一个顾客也没有,只有老板自己正坐在那玩手机,看见董堂主走进来,才抬起头问:“老板,要吃点什么?”
董堂主看了下墙上的价目表:“二两老友粉吧。”
粉店老板收起手机:“打包还是在这里吃?”
董堂主心想,反正现在店里也没什么人,一会还要去超市买东西,就回道:“在这里吃吧。”
没多久工夫,热气腾腾的老友粉便煮好了。董堂主往粉里添加了点葱花,才端过来坐下吃,一边吃一边跟粉店老板闲聊起来。
从粉店老板口中得知,他开门营业的这几天,每天也就卖出二三十份,大部分都是打包回去吃的。粉店老板表示压力巨大,将近万元一月的租金,已经两个月没营业了,现在好不容易可以开门,顾客又少,这样的状况还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呢。
董堂主心里清楚,受疫情影响的不单单是餐饮业,很多业态都被波及了。疫情是社会性的,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董堂主自己也是一名创业者,能感同身受,这几个月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只能坚强面对,想办法艰难地活下去,等经济恢复过来就好了。如果不能像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那样笑看风云,那就选择等待吧,等待新的曙光……
从粉店出来,董堂主又去附近比较大的一个超市买东西。进超市需要戴有口罩,需要扫码,还要测体温。因为超市限制人流,来买东西的人并不多,逛一圈也就看到几个人。董堂主选购了一堆吃用的东西,即使一星期不出门,呆在家里也不会挨饿。
回到住所,董堂主看时间已是晚上九点多,把刚买回来的东西塞满冰箱,实在感到累,就去冲凉打算早点休息。刚冲完凉,人变得精神起来,睡意又没有了,董堂主取出笔记本电脑,接着继续写小说。
回南宁的第二天,董堂主睡到中午才起床,早餐午饭一起吃,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煮鸡蛋面。董堂主已经很久没有独自在家煮过东西了,自从茶馆开业后,他大多是在茶馆或在外面吃,面条更吃得少。董堂主本身不太喜欢吃面条,要不是考虑到疫情期间不方便往外走,估计他也很难会备一些面条在家。好在有老干妈,吃面条才不感到腻口。
下午,董堂主上上下下地把家里的卫生搞一遍,还有年前穿过的几件冬天衣服也洗了,难得有这样的精力和心情来做大扫除。最麻烦的要数厨房了,需要清洁的东西多,还带油烟和发霉,味道不好闻也特难洗。一通卫生下来,董堂主感觉都快散架了,腰酸背痛的,擦点正骨水后方稍微舒服些。看来这几年运动得太少,身体机能衰退严重,以后要注意多锻炼才行,不然再想像以前那样重装穿越的话就玩不了了,估计爬个山都费劲。***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况且现在疫情还没消除,多锻炼身体才能提高免疫力呢。
虽然大扫除比较麻烦点,但不管怎么样,董堂主已经把它做完了,看着整洁的环境,心情也舒服很多,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坐在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