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不要让资本挟裹我们的文化和创作  无限觉醒天赋系统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就是这件事情的始末。

(2)免费的馅饼并不好吃

要分析这个免费的馅饼。

首先就要说一下网络文学已经持续17年的VIP付费制度。

其实在当前国内其他文化产业领域,网络文学的VIP付费制度,反而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因为只有网络文学实行了这样一个付费制度。

网络文学的VIP付费制度,简单说就是,读者看书需要订阅花钱。

通常来说,网络小说头20万字是免费的,读者看完头20万字后,如果觉得好看,想继续看,就需要花钱付费订阅。

这个钱也不会太多,通常现在是1000字5分钱左右。

按照通常网文作者一天更新5000字来计算的话,读者追更一位读者的小说,一天只要花2.5毛钱,一年下来91元钱。

这个钱放到现在,也就是出去两人吃一顿饭的钱。

并不算多,但就是这一点点付费阅读的钱,却在过去十几年里,通过聚沙成塔的方式,养活了一大批网络小说作者。

即使这其中99%的作者,每个月能因此拿到的稿费可能也就是2000左右,但也因此让一大批心里怀揣着梦想的人,能够有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按照这个VIP付费的模式,读者每看1000字花的5分钱,其中一半归平台,也就是起点所有。

另外一半归作者,也就是一个55分的合作协议。

这个正常来说也是比较公平的,因为作者是需要依赖于起点这个平台去给各种推荐、曝光机会,这样读者才有机会看到这本小说。

而起点通过编辑推荐制度,建立了一套残酷的书籍竞争制度。

比如说每周换一批书上去某个推荐位置PK,谁的推荐效果更好,看的人更多,谁就有机会获得下一个更好的推荐。

反过来说,如果你写的书,上编辑推荐后的效果不好,看得人不多,那么很可能就会被打入冷宫,再也没有推荐的机会。

起点正是通过这套看起来有些残酷,但实际也比较公平的制度,让网文作者形成很强烈的互相竞争机制。

也是这种竞争机制,最终让每一本大火的小说,基本上都是经过充分竞争,杀出重围。

能不能上架,花钱看的人多不多,更多还是取决于作者写的这本书内容本身的好坏。

你写的好看,自然会有人看。

写得不好看,看的人自然就少。

网络文学也是基于这样比较公平的竞争机制,在过去十几年能够一直持续得到发展。

对于起点平台来说,推荐那些更多人喜爱看的书,能够增加自身收入,这本身也是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这实际上也是有一些弊端,比如,完全以读者为面向的竞争机制,很容易让作者的创作,完全迎合读者。

这实际上也是网络文学经常被人诟病的“套路化”“小白化”“快餐化”的原因所在。

作者为了能够让读者掏钱付费,通常会绞尽脑汁想着怎么让读者看得更爽,于是通过研究读者心理,就出现了当前比较成熟的套路爽文模式。

让网络文学一直存在这种过于小白的快餐化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网络文学的这套VIP付费制度,至少在过去这十几年里,养活了几十万的作者。

也真正让那些本来一穷二白,没有任何社会资源的人,拥有白手起家的机会。

因为这里至少是一个以“作品内容”本身作为最重要判定标准的行业。

至于快餐化之后,如何精品化的问题,自然也会随着读者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实际上近两年来,网络文学里,还是涌现不少越来越多的精品,不是那么快餐化,也比较有深度的作品,同时还广为人们喜欢。

所以网络文学快餐化的问题,我觉得只是一个先解决物质基础,再解决精神追求的问题。

然而这一切,在当前的免费浪潮里面,却显得有些摇摇欲坠。

VIP付费制度,最大一个优点是,平台和作者是一个合作关系,收入55分帐。

读者在这本书上花的钱,有一半可以直接作为作者的稿费。

这个订阅收入是作者最直观的收入,相比虚无缥缈的IP和版权来说,起点绝大部分作者,就是靠每个月两三千的订阅收入过日子。

网络文学很激烈也很残酷。

虽然网络文学的创作门槛很低,但其中绝大部分人是写不到上架收费,因为成绩不达标。

根据我自己粗略估算,网络作者能写到上架拿到稿费的人,也就是10%左右。

也就是其他90%都是只能写到一半,因为没有多少人看,而戛然而止。

但就是这10%能拿到稿费的人里,顶多90%都只能拿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