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十五)-(四十六)  70后的青葱岁月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前是大队的场院,现在没有大队了,早包产到户了。

二叔院子门口栽了两棵小树,还很弱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超哥,你上高中了?”小义问我。

“对啊,高一,”我回答。

“我们这里上高中得去镇上,”小义介绍说,“就刚才你们下车的地方不远就是镇上的高中。”

“哦,那每天上学放学也太远了吧?听二叔刚才说有十里路。”

“不回来,都住校,”小义笑着说,没法天天回来,有宿舍,自己带着粮食去换馒头吃,村里有一个在镇上读高中的。”

“学习挺好的,原来跟我大哥是同学。”小义接着说。

“哦,住校不挺好的?”我第一次知道上学还有这种方式。

自己心里想着,住校,这不是放鹰了?每天也不用担心父亲回不回家吃饭了,想玩就玩个够。一帮哥们儿,一个宿舍住着,一起吃食堂,挺美的事啊。

我脑海里出现了,美东不慌不忙,拿着钢精饭盒从容走向食堂的情景。

“超哥,你们那里上高中都离家很近吗?”小顺问

“哦,不说近吧,但骑自行车最多十几分钟,也不用出去十里路。”我跟小堂弟解释着,“但没有那么幸运住校啊,每天都必须回家。”

“住校有什么好?那么冷,连个炉子都没有。”小义说到。

“不过自由啊,没人管啊,多好。”我不屑地说,“炉子无所谓,多穿点呗。”

“超哥,你看,那就是我们的小学。”小顺朝北指去。

我顺着小顺手指之处望去,一排很破旧的平房,有的教室玻璃都碎了,用破纸壳和塑料布遮挡的。

外面围着一圈土坯院墙,墙边和墙头上是已经干枯了的杂草。院子里有棵树上吊着的一个铁钟,和一个自制的破旧篮球筐,提醒我这是个有规定作息时间的学校。

那个年代城乡差别真的很大,尤其是学校。

“我爹当年也在这个学校当过教师,”小义说。

“是吗?”我很惊讶地说,“这我还真没想到。”

“村里很多现在二三十岁的当年都是俺爹的学生。”小义自豪地说。

“我二叔还这么厉害呢?佩服佩服。”我心里想着,这一排破旧的房屋怎么也跟学校联想不到一起,我二叔怎么也跟老师联系不到一起。

老家还有多少我想不到的?我对老家渐渐有了兴趣,产生了想去了解它的冲动。

一支是村东头的一条乡村土路,贯通南北十几里路的多个乡村。

我站在一支上,看着路两边参天的大树,这条路应该有个年头了,两边的树也有岁数了。

放眼望去,一条小路曲曲折折,高低不平的车辙,通向了远方……

我眼前仿佛看到了少年时的父亲单薄的背影,顺着这条小路,徒步孤独地走向远方。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