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像一语成箴。
大明往后,铮铮铁骨从未断。
如今,朕不会让忠勇之士报国无门。
大明的运行轨迹,就从这皇宫开始转变。
喝完一盏茶,崇祯目光转向铁砧上的粗铁。
朕要亲手打制第一根枪管!
枪杆子出政权,枪杆子也可以稳政权。
朕会做个明君,却不是清流君子们用无形大网罩起来的模范猪。
该做君子的是你们。
大官做了,钱财捞了,好处全让你们占着,让朕穿补丁吃咸菜,让百姓吃糠咽菜甚至饿死?
哈,东林党、复社、各方势力的大佬们,比如那个,到五十九岁还想纳柳如是为妾的水太凉钱君子,该穿补丁吃咸菜的是你!
官绅勋贵不纳税,税赋全甩到百姓头上,动摇朕的天下,你们眼里还有大明?
收商税矿税,与民争利,这口锅朕背定了。
不但收,朕还要自己开厂办商,先攥上大把的银子,惠泽万民,重振国力。
想跟朕混?
制货经商是给民众谋生奔小康的,这些私欲熏心的士绅勋贵想独吃肥肉,把他们说成民,先问问朕的枪杆子。
九五之尊不能轻易出宫,朕难道真是被圈起来的猪?
朕不但出宫,还要到处去浪,否则便是睁眼瞎,真正的不知天下民情。
天天上朝,才算他们眼中的明君吗?
嘉靖二十年不上朝,万历三十年不上朝,朕不会四十年不上朝,但再也不会把时间与精力浪费在推诿扯皮上。
朝堂能议什么大事?人多嘴杂,一举一动,总有朝臣透露出身边人,最后全被细作报给流寇北虏了。
至于皇帝不可亲历军事,更是笑话。
哪个开国之主不是马背上打来的天下?
朕虽然不是开国之主,但外有清兵虎视眈眈,内有流寇肆虐中原,逆转形势之艰难不亚于开国。
不拿上枪杆子,坐在宫中等着去上歪脖子树?
朕是有理想的人,平定流寇扫荡北虏安定天下是分内之事,重现成祖永乐年间万国来朝之盛世,甚至超越过往,才是朕的理想,但这需要明君雄主来开拓。
怎么做明君雄主啊?
不是王八气一抖就抖出来的,先要抓到手里的是一杆杆利枪!
没枪,朕学头戴花草皇冠的慕容复玩泥巴?
有了枪,还需要更多的枪,成千上万条,足以排成一道道长龙火枪阵,那便要粮要钱,要人要铁要火药。
钱粮人铁从哪来啊?得靠朕一把一把的抓,将大明这台衰竭的机器有条不紊的高效运转起来。
***
崇祯皇帝正想得出神,王承恩又跑来了。
“万岁爷,阁老们非要过来,只怕会对万岁爷打铁的事说三道四。”
王承恩在景仁宫门口停步,望着里面的铁匠台和那道打铁身影,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让他们来。”崇祯淡淡的道。
内阁那些人会说些什么,脚指头都能想到,但是崇祯没放在眼里。
指望内阁和文臣,到哪弄出精制火枪?
作为如今大明冶炼行业最为精通的人物,自己前世对机械铸打的整个发展历史了如指掌。
凭借锻造精铁的技术,在这时代可以收无数徒子徒孙了。
制约如今大明火枪威力的根本因素在于铁质。
即便火药提纯,增强了爆发力,若没有可靠的枪管,炸膛是必然的。
钱粮是保证人力、资源的基础,供给兵源兵力,但兵器要立刻抓起。
兵器的发展过程需要时间,打造超越这个时代的火器,打造一支强大的火枪部队,现在就要紧抓精铁质量。
培养的徒子徒孙越多,才能造出更多强力火枪。
自己一个人,打到天老地荒,也打不了多少杆。
至于阁老们怎么看待,哪怕看成昏君,和火枪相比都算不了什么。
不过,内阁的人过来倒让崇祯琢磨起了朝堂。
军兵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基本盘的支撑,皇帝能掌握在手里的才算基本盘。
这便需要施政,让百姓吃饱饭,兵力、军器、钱粮才能源源不断的聚拢起来。这就需要将内阁与朝廷牢牢抓在手里,政令通畅,有效施行。
指望内阁朝廷打造基本盘是不可能的了,崇祯力求乾纲独断……
过不多久。
王承恩去而复返,身后跟着内阁大佬们。
内阁首辅周延儒,次辅谢升,领四位内阁大学士,到了宫门前,目瞪口呆的望着殿中的打铁场景。
这还是登基以来每天勤政操劳的崇祯吗?
内阁大佬们的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了大明各具特色的奇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