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在这,正对着路口的地方,左右两边各砌两个一米见方的小花坛,咱们种上一颗桃树,一颗李子树,寓意着三河村小学将来桃李满天下,两边再各砌一个十米长,一米宽的大花坛,到时候什么都能种点,您觉得怎样?”
张国柱转身问身后的王学国:“孙老师说的,你们觉得怎么样?”
“没问题,就按孙老师说的干。”王学国答道,瓦工中数他年龄最大,他率先回答,“不过我觉得十米长可能不牢固,我觉得砌两个五米可能会好一些,中间稍微隔开点。对了,孙老师你没说高度,照我看,十公分高应该差不多。”王学国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张国柱对孙良才说:“孙老师,这个咱就听王大伯的,他可是三河村最好的瓦工,村里的瓦工都是他的徒弟。”
“嗯,张大伯,王大伯,您们都是专家,刚才听王大伯这么一说,受益匪浅,全听您们的。”孙良才诚恳地说道。
“行,那咱们就准备开工。”王学国回头对着身后的石匠和瓦工吩咐道。
所有人即刻开工,各司其职。乡亲们已经一趟趟地往操场边运送石头,不一会就对了一大堆。石匠们拿出大锤和锉子,将石头尽可能打磨得光滑平整些,方便瓦工使用;瓦工打桩拉线,平整地面,做着砌垒的前期准备;孙良才和张自强跟随剩下的人和着泥,传送着工具和石头,所有人都在为最后的砌垒做着充分的准备。
大家齐心协力,如同一条生产流水线,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石匠们把石头打磨得差不多了,瓦工们也把地面平整好了,几个瓦工便开始分头砌开了。随着打杂的乡亲们将一块块打磨过的石头和一桶桶的和好的泥递到瓦工手里,一根烟的功夫,两个种树的小花坛便已完工。
瓦工将建筑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块块石头和一桶桶泥在他们手里仿佛有了生气,像解放军队伍一样笔直整齐地排列着,两个小花坛从外面看,整齐光滑,毫无半点棱角。
瓦工们稍事休息,喝了点水,连脸上的汗水都顾不上擦,又开始朝着两侧推进,打杂的乡亲们也开始分头往两侧传递石头和和好的泥,场面十分火热却秩序井然。
不知道是谁开始哼哼了一句“大生产呀么吼嘿……”,孙良才和张自强也都跟着一起唱,乡亲们都开始接着唱到“大生产呀么吼嘿…”三四十人一起,歌声整齐有力,场面恢宏壮观,人们团结协作,情绪高昂。
忙碌起来时间过得就是快,等孙良才和张自强闲下功夫,想起来喝口水的时候,这太阳已经偏西了。瓦工们放下手中的工具,打杂的人们也三三两两坐在石头上,有的喝些水,有的抽着烟。花坛已经初具雏形,人们谈论着未来学校的样子,不免都喜笑颜开。
孙良才拿起背壶,一口气喝了大半壶水,正坐在石头上擦着汗,王学国走过来,坐在孙良才身边,一边喝着水一边说:“孙老师,这儿以前是地主家的祠堂,我们穷人都不让靠近,更别说来这赏花休息了,没想到今天成了学校,咱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上学,咱以后还能到这赏赏花,组织活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咱们国家真是越来越好啦!”
孙良才哈哈笑着说:“王大伯,咱们国家只会越来越好,但是这也离不开大家的付出,就像咱们的学校,以后校园变美了,也是每一个人的功劳!”
“对呀,人民的学校当然得靠人民自己来建设!”张国柱也走过来接着说,“等以后咱们富裕了,把这条小路也修成大马路,到时候孩子们上学就方便多了。”
王学国点点头,带着瓦工们又忙活了起来。不知不觉,太阳快落山了,花坛终于砌好了,人们不顾一天的劳累,七手脚地把废料和垃圾归到一起,收拾着工具准备收工回家。
张国柱站在人群中大声鼓舞大家:“乡亲们,今天大家齐心协力,咱们算是首战告捷,不过大家不能松懈,明天乃至以后大家还是得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才能把三河村打扮得更漂亮啊!”
“我接着通知一下,明天出工时候啊,大家带好锄头、簸箕和绳子,咱们要去小河边挖树和花,如果有人家家里养花愿意捐赠的,可以明天一早带来。”张国柱说完,孙良才到教室拿了自己的军绿色外套,跟着一行人略显疲惫地收工回家。
油菜花地边,夕阳的余晖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一个个都变得高大伟岸,他们或许不知道,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他们就是三河村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