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团聚  油菜花又开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建成,两年多吃住在工地,风里来雨里去,其中不少人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长眠在他乡的土地上,这其中就包括孙良才的哥哥孙良人。

随着渔泡江大桥的建成,人们又把通往县城的的公路扩建,以前的路只能人和牲口通行,道路高低不平,危险陡滑,人们去县城得两天才能一个来回,赶上谁家有个着急的病人,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现在能驾马车,一个来回一天就能赶回来。

渔泡江大桥的通车和公路的建成,三河村作为大理专区和楚雄专区的纽带,地理优势也凸显出来,县城了多次派来了农业专员,带领村民把从渔泡江河岸一直到村前的荒山开垦成了梯田,而且开挖了灌溉渠,大春种水稻,小春种蚕豆;村后的山上也开垦成了坡地,大春种玉米,小春种油菜和豌豆,这几年三河村粮食产量连续几年都在县里名列前茅,张国柱这次去县里开会,还受到了县领导表彰。

同时张国柱也讲到了村里的教育情况,三河村小学的老师三年前回城了,小学停了一年,这期间张国柱为了能给村里找来老师三天两头往公社和县里跑,可老师们都嫌太偏僻不愿来,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还没呆到一个月就托辞家中父亲生病回去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没办法,两年前张自丽初中毕业就只好作为临时老师给孩子们上课,可村里有将近20个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不等,张自丽一个人每天忙前忙后,疲于奔命不说还顾此失彼,最后孩子们没教好,自己还每天弄得特别累。弟弟张自强在公社的中学上初一,这不刚放寒假回家,就被二姐张自丽拉到三河村小学里帮忙,帮着给孩子们批改作业和卷子。

说到这,张国柱突然想起了什么,他正准备夹菜的手停在了空中,久久没用放下。张国柱两眼盯着孙良才似乎想说点什么,但又感到有点难为情,他没有夹菜,把筷子放在碗上,沉思了好一会。

孙良才似乎看出了张国柱有什么话想说,便主动开口问道:“张大伯,您是不是有什么为难之处?”

“小孙,我有个事想请你帮忙,但不知道你同意不同意?”张国柱这一刻似乎有点老小孩,一边看着孙良才一边挠着头,调皮地说道。

“张大伯,您说说看,只要我能做到,我肯定帮忙!”孙良才不加半点思索,坚定地说道。

“那行,那我说一下我的想法,不过这只是我的想法,你不同意也没事”,张国柱顿了顿说,“现在村里将近20个孩子,自丽一个人也顾不过来,我想让你每天晚上吃过饭以后帮着给孩子们上上课,不知道行不行?”

“张大伯,其实您刚才说的时候我就有这想法,以后我每天白天在大队工作,晚上就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只是让孩子们晚上上课,他们的父母会同意吗?”孙良才似乎有些疑虑。

“这个你放心,我会跟他们家长说明情况,并征求家长的意见,而且我会告诉孩子们,让他们白天多帮家里干点活,晚上再去学校上课。”张国柱自信地说道,因为他太了解三河村了,村里人穷就是因为大家都没有文化,知识对于三河村来说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神圣东西,现在这个机会就在身边,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错过。

孙良才看着张国柱,心里也有一些想法,但他不知道该不该问,但想到张国柱一家把他当做家人一样,他觉得也没有必要隐晦,于是

他也不再避讳问道:“张大伯,我也有不少疑问,还得向您请教。”

“小孙你这是哪里话,请教我可不敢当,你是高中生,我可是一睁眼瞎,有问题你直说就行。”张国柱苦笑着说。

“那好,张大伯,第一个问题:伯母的脚怎么回事?”孙良才毫不避讳。

听到这,张国柱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唉,都怪我没本事,让孩儿他娘受苦了”,张国柱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了,“年轻时候,孩儿他妈干啥都行,我常年跟着筑路队东奔西走,孩儿她妈一个人得管着家里家外的,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冬天农闲时还得出去打点临工补贴家用,孩儿他妈本来就有点风湿,她又舍不得花钱买药吃,后来常年的劳累让她手脚都有些变形了,现在落下了残疾。”张国柱转过去看着老伴儿,两眼转着泪珠,深情地对老伴儿说:“老婆子,这么多年,跟着我让你受委屈了。”

“老头子,快别这么说,这怎么能怪你呢,是我自己身子骨弱,再说了,现在我虽然干不了重活了,但是在家里养点鸡种点菜,也能补贴补贴家用,我也知足了。”张伯母一边捋着额头的白发一边发自内心地说道。

孙良才听到这些以后,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唉,可怜天下父母心,世界上的父母谁不想把好的留给孩子,为了孩子,自己哪怕再苦再累都不值一提!

“那伯母的脚现在还有挽救的方法吗?”孙良才又问道。

“年前去县医院看过了,医生说,治得太晚了,变形太严重了,已经不能逆转了,只能吃点止疼药缓解一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