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逐夷平江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杨宁虽然恨其凶恶,可它因自己而撞死在崖壁上,还是于心难忍。只是他见鬼阳子比自己更加悲痛,于是强忍难过。

鬼阳子则是从大鱼翻浮开始,就失魂落魄地坐在地上。

杨宁轻轻地喊了声师父,却不见应声,半晌,只见他从满头乱糟糟的头发中摸出一个尖形物事,而后纵身跃至大鱼身上,将那物事轻轻放在大鱼头上。

杨宁知道,那物事是枚簪子,乃上清弟子之象征。

鬼阳子静立于鱼身之上,思如走马,不觉时光之过,杨宁则不敢出言打扰。

就这样过了许久,鬼阳子被晨曦照映,他举目望天,才发现原来天已大亮。

彼时大鱼已不再涌出血来,湖水亦愈发清澈起来,鬼阳子跃回岸上,杨宁突然发现,师父这一晚上好像苍老了许多。

只听他对杨宁道:“你看湖水已重回清澈,你知道这说明什么吗?”

杨宁看了一眼水面,心底突然燃起一线希望,脱口而出道:“说明水底有出口!”

鬼阳子望着他点了点头,意甚嘉许,道:“不错,你还年轻,为师不能留你一辈子。”

杨宁急道:“师父,你这是何意,我怎么听不懂?”

鬼阳子没有回答,背过身去望着崖壁上嵌着的神秘字碑,字碑古拙无华,旧迹斑驳,碑文繁复又古老,既不知其是何材质,又不知其所刻何意。

鬼阳子道:“好徒儿,你读的书多,你可识得这字碑上所刻的文字?”杨宁自拜师以来,从未听他叫过自己徒儿,这还是第一次。杨宁也仰头望着字碑,字碑上不规则刻有数百个文字,歪七扭八,他反复看了几遍,皱眉道:“师父,这字像是铭文,可是却又与我识得的铭文不太一样,有些字多了几笔,有些字少了几笔,很是奇怪。”

“你像那个回字,按道理讲应该这样子写。”杨宁说着便拾起一根枯枝,蹲在地上,在土里划了起来,“可它偏偏多了这两道,变成了又像回,又像国。”

杨宁又道:“还有那个归命穴,想必应该是归元穴,却是少了几笔。”杨宁一边在土里划着,还时不时手指着碑文比对,鬼阳子则顺着杨宁手指的地方一会抬抬头看,一会低头看,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

“其实春秋末年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各诸侯国所衍用之文字均不尽相同,像秦国文字,方正瘦劲,笔势匀称,有的则笔画纤瘦,书写随便,渐开草篆之端,像吴国文字,还有的则工整隽秀,纵横成行,像蔡国文字。只不过有些小国在诸侯兼并中被灭国,因此文字没有被记载或者流传下来罢了,即使有些大国,像吴越,楚魏等国,秦皇统一天下之后又车同轨,书同文而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杨宁正自滔滔不绝,不经意间抬头一看,就见鬼阳子似笑非笑,似懂非懂地看着自己,杨宁顿时住口,道:“师父你看我干嘛?”

鬼阳子不好意思地道:“好徒儿,你说这些为师听不懂呀,那依你的意思,这些字你是懂还是不懂呢?”

杨宁顿觉索然无味,将枯枝一扔,起身道:“我的意思是,这碑文上的文字应该是春秋末年某个小国的文字,和我所知的流传下来的铭文不大一样,所以我也看不懂。”

鬼阳子默然。

连续数日,杨宁发现,鬼阳子变了,像变了一个人似地,有时站在碑文下仰头思索,有时坐在水边,望着大鱼出神,而且越来越郁郁寡欢。

这一日清风怡人,杨宁于水边练功,鬼阳子来至杨宁身边,思虑良久,道了声:“外面的世界好不好?”

杨宁愣了一下,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好是很好,山河故人”说到故人,杨宁心里一阵黯然,顿了顿又道:“只是如今四海离乱,纷争不断,许多地方天灾人祸,百姓受苦受难。”

鬼阳子于嘉靖年间跳下山崖,从那时起与世隔绝,哪里知道这百余年来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

鬼阳子闻言讶然道:“怎会如此?我大明虽然东南不靖,朝中又有权阉,可是那只是癣疥之疾,怎会有你说的这般严重?你这小儿,言语忒也妄诞!”说到后面,竟是怫然不悦。

杨宁正色道:“不敢欺瞒师父,现今之天下,恐怕比徒弟口中所言还要不堪十倍,有些大旱严重之州府,赤地千里,累累白骨,百姓易子相食,更有流贼犯上作乱,趁机聚拢人心,以度己之私。更有辽东建州女真聚八旗,统部众,起兵反叛,开元建极,数年之间贼势已不可收拾,其兵强马壮,辽东汉人被赶尽杀绝,山海关外几乎尽丧敌手。”

鬼阳子一脸的不可置信,失声道:“那当今天下,可还是大明天下吗?”

杨宁道:“大明尚在。”

鬼阳子长出口气,继而又是悲愤又是懊悔,道:“假若阳明公尚在,定当扫平敌寇,还大明朗朗乾坤。”

杨宁闻言也是一阵神伤。

鬼阳子苦笑一声,道:“老道曾有幸追随阳明先生十有三年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