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
提高速度就得增强动力系统,安装更多的锅炉,导致动力舱尺寸扩大,因此必须得加长舰体,防护区域与装甲用量就得同比增加。航行阻力会随着吨位增加,保持速度就需要更强的推进力。
这其实就是一个面多了搀水,水多了加面的死循环。
所幸,在大战期间,最有保证的就是效率。
只用了不到三个月,在新历75年4月的最后一天,三家设计院在投票截止之前提交了数套设计方案。
这些设计方案,看上去五花八门。
比如,有的采用四座双联装主炮炮塔,有的则是三座三联装,而且在炮塔的布置上也有几种方案。
只是,所有方案在一个方面高度相似。
吨位!
这些方案,没有一个的标准排水量少于四万吨,有几个还接近四万五千吨,差别主要体现在主炮数量与装甲厚度上。至于海军关心的最高航速,最快的也就三十三节,最慢的才三十节。
显然,海军肯定不满意。
只是,时间不等人。
当时,海军已经收到了确切情报,在费希尔亲自督促下,“复仇”号与“反击”号的建造速度非常快,两家造船厂保证在一年半之内完成船台建造,在两年之内完工,并且交付给皇家海军。
显然,再也不能耽搁了。
经过三轮评审之后,海军选择了南江舰船设计院的“乙D”方案,并且责成其与刺州舰船设计院进行合作,采用“甲C”方案当中的部分优点进行重新设计,在6月底之前交给海军做定型评审。
为此,海军额外开出十万金元的奖励合同。
当然,海军对战术性能做了细化,降低了部分要求。
比如,最快速度只要求达到三十二节,不过三十节也能接受。又比如,装甲防护超过之前的“鲁河”级就行了,能达到无畏舰的水准,自然是最好;要实在不行,保持“鲁河”级的水准也能够接受。
没降低的只有火力。
严格说来,反而提高了不少。
虽然海军没对副炮的口径与数量提出要求,但是对威力做了要求,而且明确提到必须使用有防护炮塔。
显然,这是很高的要求。
所幸,海军没继续纠结吨位,大幅度放宽限制,不要超过四万二千吨就行,最好能控制在四万吨以内。
这下什么都好说了。
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南江舰船设计院就把修改后的设计书递交给海军,评审工作在十天之内完成。
六月最后一天,海军下达了两艘战列巡洋舰的订单,正式跟浦州海军造船厂与刺州海军造船厂签署了委托建造合同,由两家造船厂各建造一艘,而附加条款提到,海军保留追加采购优先权。
随后,该战列巡洋舰被命名为“北河”级。
通过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海军对该型战列巡洋舰极为满意。
按照帝国海军战舰命名原则,战列巡洋舰用帝国境内主要河流来命名,而“北河”是母亲河。
二号舰被命名为“南江”号。
“南江”是帝国境内最长的河流,跟“北河”齐名。
当然,帝国海军没有理由不满意。
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41950吨
满载排水量:45550吨
总长:265.5米
水线长度:248米
型宽:32.2米
吃水:9.1米
定员:1520人
动力
锅炉:24台燃油锅炉
主机:4台蒸汽轮机
功率:160000轴马力
推进:4轴4桨
航速:32.5节
燃油:7500吨
续航力:5500海里/12节
武备
主炮:8门400毫米/L45型(4×2)
副炮:20门130毫米/L40型(10×2)
高射炮:8门100毫米/L50型(8×1)
防护
主装甲带:300~150毫米
装甲隔舱:150~100毫米
甲板:120~50毫米
炮塔:350毫米(正面)
炮座:300~150毫米
司令塔:350~300毫米
这些性能指标,别说在当时,哪怕放在二十年之后也不算差!
对此,海军岂止是满意,简直是喜出望外。
要说的话,除了防护稍微差一点,“北河”级在其他方面都达到了帝国海军对快速战列舰的要求。
当然,真要挑毛病,也就续航力有点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