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三章、似曾相识  一抹紫色的记忆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了,却对他完全没有了昔日那种热情欢喜的表现,真就成了相见不如怀念,极度的失望叫他心口窝一阵阵发凉。他越想越心疼自己:连最后这一点点可怜的珍藏也要彻底没有了吗?他直有种想哭的感觉,转念一想又觉得是自己不应该了,她现在毕竟是有丈夫的人,怎么能和当年相比!想到她丈夫,他猛然想起她女儿戴的孝箍,心里竟生出一种不祥的感觉,该不会是白兰的丈夫……他的心头掠过一阵欣快,忽又感觉自己很可恶,很卑鄙;他加快了脚步,愤恨地诅咒着自己。

上了回学校的公交车,一路上看着车窗外面快要枯黄的田野,他内心百感交集,潸然泪下,心里有种说不上来的委屈,感觉自己被生活无情地耍弄了。他回到学校宿舍里,打开方便兜急切地取出衣服,内心激动,俩手发凉。这件衣服的确不错,女人就是会打扮男人。他看完外面的做工,又瞧衣服里子的设计,顺便把手伸进左边兜里,嗯?里面有东西,掏出来一看:是钱,是他交给白兰的130元钱!一股热流瞬间涌遍全身,泪水夺眶而出。

叶立秋自从见到白兰以后一直心绪难平。他做梦都想不到白兰现在会是这种情况,她是个多么难得的好老师,竟然改卖服装了!那日临别,从她的神情里,他能感觉到她对时下境遇的自卑。世事真会捉弄人哟!如果当年的农村教学条件和社会风气都不是那个样子的,龙泉学校教师们的整体风貌、个人命运就得重新描摹了,可惜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求全责备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在回顾共和国教育发展史的时候,人们不会也不应该忘记那段全民办教育的风雨历程,还有那一群渐行渐远终将被岁月蒙尘的身影。

中秋节见到白兰以后,他骑着新买的小型摩托专程回了一次龙泉学校,到达地点发现这里已经大变样了。一人多高的围墙全被拆除了,只剩下些掺了黑土的泥沙和蒙了灰尘的碎砖块。操场上竖着一大片还没割倒、干得七零八落没了精气神的玉米秸秆,在温热的风里窸窣作响。他穿过东西两块玉米地中间的小道来到校舍门前。这里更乱了,花池子边上用砖和水泥砌成的围栏,倒的倒,坍的坍,有了多处残破的缺口,里外到处都是烂草棍子和家禽粪便。石头水泥讲台还在,只是水泥开缝西南缺了一个角。原有的旗杆早就没了。东边有许多鸡鸭鹅,或乱窜,或静卧。西边拴着三头老牛,拴牛桩就是当年挂铁吊钟的架子。老牛小便流淌出许多痕迹和片片汪亮,附近堆着一些牛粪,招来好多一团团飞搅在一起的小发酵苍蝇。这里已经卖给一位穿了一身灰工作服的村民,他过来告诉叶立秋说,东边的教室留两间住人,其余的都用作猪圈了,西边的除做仓库外,还养了些家兔和狐狸。这里到处都有股子臊哄哄臭熏熏的气味。他问他那个铁钟哪里去了,他说不知道,从他搬来那天起就没见到那个铁钟的影子,八成叫人摘下拎走当废铁卖了。

在叶立秋眼里,除他的红摩托和中华立领上装是鲜亮明晰的,他看到的这一切都和他割裂在两个世界里,都渗透着灰蒙蒙的沉寂和昔日时光远去的落寞。

人都有一种恋旧情结,好像逝去的都是美好的,都是值得怀念的,即使经历的多是艰难和困苦,甚至是磨难,也会为曾经有过的坚强而自豪。虽然老铁吊钟不见了,那悠扬的敲击声因为时空的隔阂也苍凉远去,但它终究陪伴过一代人的成长,给过他们许多瑰丽的梦想,是他们校园生活的一部分。那钟声早就融进他们的灵魂里,今生今世都无法删除了。

离开这里,他去了老校址,四下一看,到处都是村民打场后堆起的柴草垛,原有的校舍和壕沟都不见了,只剩下几棵老杨树在风里稀零零地飘下片片落叶,往日的痕迹很难寻觅了。他推着摩托车来到龙泉泡北岸。龙泉泡岸边土坡上的树木大部分被村民砍得只剩下一些枯朽的树桩子;远处的大片草甸子都淹没在尼尔基水库之下,成了一片白亮亮的水域。一群人字形大雁在他头顶上发出凄厉的叫声,十天前就已经往西南飞过去很多了,这可能是一群追赶大部队的末班大雁。他在那里站了许久,看了许久,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和白兰并肩走在龙泉泡边的两个身影。白兰一直是他心中的女神,如今那副自怜的样子叫他很难过。

离开龙泉泡回来没多久,叶立秋从季梅的来信中得知,她表姐夫,也就是白兰的丈夫,因为车祸,确实已经不在人世了。

转眼到了2015年。学校上下课改用了自动定时的语音配乐铃声,用手按的电铃都已拆除,敲铁钟报时更是成了鲜有人提及的往事。

暑假过后,学田中心学校里又来了五名刚参加工作的支教大学生。白兰的女儿张丽颖也在其中。她按照白兰的要求高中毕业报考了师范大学,后又遵从妈妈的意愿走进了叶立秋所在的乡村园校。

“叶叔叔,把手搂在我妈的右臂上。”周末上午,叶立秋和白兰一起坐在教学楼南面的阶梯间,张丽颖正给他俩拍双人照。“抱紧点儿啊,都结婚两年多了还不好意思呢。”见继父有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