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校园秋韵  一抹紫色的记忆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身上看出他当年的英姿来。许多人轻嘘感叹:岁月真的不饶人啊!

叶立秋用敬佩的眼神打量眼前的金老师。他比以前瘦了,瘦得身材修长,两腮使劲地凹陷下去;在举国上下都穿蓝灰黑的年代里,他总穿着一身黑色衣服,不是黑花旗、黑华达呢、就是黑咔叽一类的布料。也不知是什么地方常让叶立秋觉得他有点像个道士。是他古板的装束?与烟酒色不沾边儿的个性?还是他一向难能见到笑容的表情?他不愿意再细想下去,觉得这样想未免太对不起金老师。

大家边喝边聊,兴致正浓,何校长手托酒碗起身。他对大家两天来的辛劳表示感谢,并向大家宣布,从明天起放农忙假五天,然后邀请大家齐饮一口,众人听罢欢声响应。

酒足饭饱以后,余兴未尽的人又三三两两来到外面的操场上。他们把先一步来到豆秆垛下纳凉醒酒的何校长围起来,嚷嚷着让他讲一段《三国演义。何校长非要改日再讲,先说他累了,后又说他喝多了;不管他怎么说,老师们就是缠着不放,他只好答应下。于是洒满金晖的打豆子场又变成说书场,他讲起了“桃园三结义”。他讲书时,手里捻着一根草棍儿,全凭一张嘴。他讲得很连贯,很快就把古战场的烽烟画面描绘到大家的头脑里。

叶立秋很爱听人讲书,念书的时候放了学,每到傍晚就提前坐在屋里有线广播喇叭下边,或者和村民们坐在屯里安着高音喇叭的老榆树附近,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过后,在黄昏里的星光下听曹灿等人播讲长篇小说《渔岛怒潮、《敌后武工队什么的。

今天他坐在人群外围正听得很入神,收拾好碗筷的三个女教师也来了。白兰抓来一把豆秆垫在地上挨着叶立秋坐下。一种女性特有的香味儿和体温让他敏感起来。他感觉有种柔弱的却又无法抵挡的力量在吸引他,好像要把他慢慢地吸附、融化到她的怀里;他人没动,但真魂却已经偏离了身体。他多希望她能靠的再近一点。他扭过脸去偷看她,恰好撞见她的目光。她笑了,笑得清新又大方;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大家的要求下,何校长又讲了一段“三笑诸葛”,收尾时他冷不防地来了一句“且听下回分解”。大家正听在劲头上,一个个不依不饶,他只得又讲起“三气周瑜”来。

夕阳用温婉、红中带黄的光,动情地彩涂着校园周边的大地,也照亮了每一位教师欢愉的脸庞。操场上的一堆堆豆秆垛渐渐凸起在梦一样的黄昏里。教师们还围在何校长身边,笑声不断,掌声阵阵。这声音弥漫在周围甜润的空气里,弥漫到祥和空旷的山野里。不知不觉,快到中秋节的月亮已经莹白地挂在操场东边的树梢上,虽然不是很圆,却显得很近,大得把自己以及它光影里的一切都装点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

叶立秋很愉快,他觉得跟这些人在一起也蛮有意思的。他们并不像一般人想的那样,都是些呆鸭子,或者是一群夜郎自大、满口之乎者也的儒生;贴近才知道,他们的生活比常人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情调。感慨之余,他抬头盯一眼天上的月亮。今晚的月光好妩媚好甜蜜呀!趁白兰不注意他又朝她看去:她的脸白得真俊俏,俊俏得像天上的月亮,好美呀!这么可爱的女人,她最终要是能留下来该多好!想到她将来会离开龙泉学校,他的心里不由得掠过一丝莫名的失望。

时间真的不早了,听完这一段,大家纷纷站起来,一边拍打掉身上的柴草,一边评论着刚听到的故事和书中人物,个个心满意足地朝校园外走去。

“天都黑了,去我家住下。”于素珍抢在李彩凤前头硬把白兰拖到她家去了。

“老葛,老葛——你的冠——帽子。”柳丛彬手里拿着一顶夹帽从后面追来。“你怎么老稀里糊涂的,帽子落下也不知道,光着秃脑袋,感冒就完蛋了。”他故意把蛋字说得重点儿。

和柳丛彬一起走在后面的人一听这话都禁不住笑起来。

“拿来吧你!”葛向阳一把夺过自己的帽子顺手扣在头上。

借着清凉的月光,看见他把帽子扣歪了,歪得离谱却没掉下来,大伙儿笑得更欢了。连天上的月亮仿佛都跟着一起笑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