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浑不怕风波  冰封河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道纵横,通行四方。

大通镖局。

少年侠客不走正门,绕向镖局侧边的一道偏门,偏门通往的院落与大通镖局隔绝开,但办起事来直截了当,以往就与大通镖局有往来的侠客才知道这里。

院落寂静雅致,乍一进门好像院内空无一人,再向里走,登堂叩三声桌板,左右各一扇暗门,会为来者开其中的一扇。

少年侠客自然是知道这套规矩的。

咚、咚、咚。

三声叩下去。

靠右侧的门为他打开来。

少年侠士走进暗室,除了守在门口的那位魁梧镖师,室内还坐着两位:坐东侧这位面前摆着账簿笔墨,坐西侧的面前空无一物。三人穿的都是大通镖局独有的枣红色镖师服。

魁梧镖师已关拢了门,室内更暗上一些,东侧提笔的镖师遇人先笑了笑,请少年侠客入座。

少年侠客摘下背囊放在桌上,布囊掀开一角露出两柄剑,少年侠客取出其中一柄,递到坐西侧的镖师面前。西侧镖师的原本藏在桌下,物件既然已经拿出来了就要他经手查验,镖师手上托着两方白绢,再隔着这白绢拿起剑来细细查验。

别看大通镖局只是个镖局,镖局运镖,不仅要知安危,也得知个真伪。近来江湖出了一派油手,自称鹧鸪门弟子,偷梁换柱的本事一流,连大通镖局也跟着吃了几次亏。好在大通镖局家底雄厚,损几单买卖也不会坏了根本,现下在镖局内也着实养了不少博古通今的人士。

持剑镖师的目光由鞘口至剑镖擦着剑鞘一寸一寸过。

羊脂玉雕花,团团簇簇嵌在剑鞘上,玉质不耐磕碰,但在这柄剑上却留存得很好。

布囊已被少年侠客重新背在身上,他端坐在椅子上耐心等待。东侧研磨的这位镖师称过记文书,西侧验剑的这位镖师称查点掌事。

查点掌事目中有尺,经手如同过秤。只要拿得起的小物件,尺寸如何又几斤几两都不会差。过记文书只管手记笔录,再问明送至何处,送往何人便可。

负责查点的镖师放下少年侠客带来的这柄剑时,过记文书在旁已等了一阵。

过记文书还没看过一眼,只沉声问道:“长几尺几寸,重几斤几两?”

那镖师侧头轻声回了句:“是梨云剑。”

过记文书这才探头去看剑,又看了看查点掌事,二人极吊诡地互看两眼,一齐转头看向少年侠客。

少年侠客一身装戴平平无奇,身后的布囊更是随心寒酸了些。

依次序该问一句此物送向何方,过记文书倒从没失了这点分寸。

少年侠客答:“石镇萧家。”

过记文书与查点掌事一同默不作声了,甚至看面色比少年侠客刚进门时要阴沉一些。大通镖局见惯了各路江湖人,虽说不必过分谄媚作态,但在礼数上肯定是要周到齐全的。只是近来石镇萧家的事过于棘手,应下这一单就是眼看镖局兄弟去送死。

过记文书继续问:“托何人接收?”

少年侠客答道:“柳霖成。”

由过记文书一一记下了。

到了交付镖利的时段,少年侠客由怀中搜出一方青纸递给过记文书。

过记文书将青纸拿向烛台边,如他猜想的不错,这青纸上应有暗纹,透光可见。果然不出所料,青纸上暗处是字,在烛火边极易看清。他细细过目,这是千真万确的三呈券,而三呈券上标明的数目,自然足够付镖利的。

三呈券是迁州程家在江湖上流通的一种契据。

程家人将秘制青纸交给卖家,卖家拿着青纸到程府提银两,程府查验契据后钱财呈上,故称“三呈”。

江湖上各门各派多多少少都接收过三呈券,青纸上标注了多少,去程府提多少便是。

过记文书放下三呈券,无意地用手指敲打了两下桌面,这人既然身在大通镖局就并非只会提笔的文弱先生,少年侠客的目光也跟着落在过记文书的这双手上,指法足见手下力道不小。而敲打的手法更有门道,少年侠客听师父说起过,大通镖局有暗号三十六法,看似无心地敲敲打打间就已将消息传达出去。

少年侠客回忆起师父的话,再看过记文书的指法——

贵客临门,请总镖头相迎。

少年侠客起身轻轻点住过记文书的腕子:“还有要事在身,不便久留。剑的事就仰仗二位镖师尽心。”少年侠客说完抱拳一拜。

二位镖师亦起身回礼。

临到暗门前,少年侠客也与守在门口的魁梧镖师抱拳行礼,魁梧镖师点点头算是就此别过了。

少年侠客一出镖局,向烟波巷外溜。他哪有什么要事在身,不过是忧心多见人多麻烦,再者腹中空空也催促得紧。

十四道,即北樊廊可谓囊括天下水陆之珍,却常被江南道讥讽不晓食味,不懂食材。少年侠客早年与师父游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