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高:服用某些药物,如双氢克尿塞、速尿、利尿酸钠等利尿药物时。
2.病理性降低:多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慢性肾炎。
[要求]需留取24小时尿样。
Cr
[项目名称]血清肌酐
是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血清肌酐升高意味着肾功能的损害。
[别名]肾功能
[英文缩写]Cr
[参考值]53.0—133μmolL(0.61.5mgdl)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升高:
(1)肾肌酐排出量减少: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
(2)体内肌酐生成过多:巨人症、肢端肥人症。
2.病理性降低:肌肉萎缩。
[要求]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
Cr
[项目名称]尿肌酐
尿肌酐主要来自血液,经过肾小球过滤后随尿液排除体外,肾小管基本不吸收且排出很少。
[英文缩写]Cr
[参考值].413.25mmol24h尿(0.71.5g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高:肢端肥大症、巨人症、消耗性疾病、伤寒和斑疹伤寒、破伤风等。
2.病理性降低: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老年患者及肌肉萎缩者。
[要求]需留取24小时尿样
DBIL
[项目名称]直接胆红素是胆红素的一部分,测定血清直接胆红素可以诊断肝胆疾病。
[别名]结合胆红素
[英文缩写]DBIL
[参考值]0—0.4mgd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升高:见于服用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和妊娠、月经等。
2.生理性减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病理性升高:
(1)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代偿性肝硬化、胆管或胆总管阻塞(结石、肿瘤等)、肝内胆道租塞(肿瘤、胆管炎、门脉性或胆汁性肝硬化及寄生虫等)、肝梅毒、中毒性肝炎(氯仿、砷剂、辛可芬、磷、四氯化碳等中毒)、急性黄疸性肝萎缩;
(2)其他疾病:黄热病、Weil钩端螺旋体病、紫痫、X线深部照射、乳糜泻、肾功能不全等。
[要求]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
DC
[项目名称]白细胞分类计数
在某些情况下白细胞总数不能完全解决诊断中的问题,必须参考分类的结果作出有效的判断。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变化是与疾病病程有着密切关系,在某些病的初期、急性期、恢复期各类白细胞比例不断变化,某类白细胞增加的同时另一类白细胞相应会减少,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听从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当疾病恢复时各类白细胞应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英文缩写]DC
[参考值]
相对值(成人)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GR,NEU)5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嗜酸性粒细胞(Eos)15
嗜碱性粒细胞(Bas)01
单核细胞(Mo)2
淋巴细胞(Ly)2040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金属汞或铅中毒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放射线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
嗜酸性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和药物过敏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剥脱性皮炎)、某些血液病(如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风湿性疾病等。
嗜酸性细胞减少: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嗜碱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转移癌、金属铅或铋中毒。减少意义不大。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病毒性肝炎及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长期应用激素治疗及细胞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多: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减少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