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皇子河水向东流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农具都拿出来,该晒的晒,该磨的磨。家里铺盖也拿出来晒一晒,秋收时还得再这里住上几天呢。和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相比,锦程更喜欢这样的生活。一旦进入体力劳动状态,脑袋也随之放空,什么烦心事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如果可以选择,她宁愿选择身体的疲惫。说实话,体力劳动根本打不垮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锦程从小在地里摸爬滚打,即便评不上种地能手,也绝不会差到最后,那茂盛的庄稼就是最好的见证。她善于观察和总结,这一套活儿下来,基本上都能摸清楚其中的门道儿。

并不是像守喜所说的那样沉不住气,她完全可以到花生成熟的时候再到地里看。但是这不是她做事的风格,什么事她都希望万无一失,多考虑考虑没有坏处。

之前我们说过,地里和门市都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忙碌,守喜由于开过多年的大车,懂得拖拉机修理的知识,他也被安排在看门市。不过在农忙时间他也不是专职的看门人,为了赶工期,他总是每天早上三四点赶到地里,借着月光犁上几垄花生,等待着妻子和儿子女儿来拾,等天亮了,自己再赶着回到县城打开门市门,等到天黑了,他又要赶到地里,把花生运到场里。这几乎成了电脑程序,一旦进入秋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分工不停地忙碌着。

两个孩子基本上假期都泡在地里,两头见星星的生产方式并不被他们理解。他们不止一次向锦程提出抗议:“两家人伙干嘞,为啥咱总是起这么早”。面对孩子的质疑,锦程并不想去解释什么,有的时候也解释不清楚,两个家庭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她只是告诫孩子们活就那么多,早点干完早点拉倒。虽然王文徽兄妹俩并不理解,不过他们也懂得母亲的不容易,也不再去追问,按照母亲的时间干着活。其实在锦程心里有自己的顾虑,两家人伙干活,难免有些摩擦,谁多干了谁少干了这都是常事,村子里那么多一起干活的兄弟最后都四分五裂,不能不从中吸取教训呢。要都抱着站岗儿的思想,啥事情都干不成呢。自己又想两头兼顾,丈夫在门市看着,虽说起早贪黑两头跑,无论怎么说毕竟不是全天干活呢。虽说自己是三个人,但是在农村人眼里两个孩子怎么说也不是好劳力,两个顶多算是一个劳力。人数上算是和五弟家打成平手。五弟媳妇一到农忙身体就不适,锦程也不去管那么多,她心里有明确的目标,只要是和和气气地把秋收了,没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多干点活又累不死。

等收秋的工具准备妥当,锦程又去了一趟西北地。

小宇妈抱着一掐杂草走了过来说:“恁今年咋收秋呢?”,锦程以为是地里两人见面说闲话呢,也没有多想,随口答道:“跟往年一样吧”小宇妈支吾了一声抱着杂草离开了。等到胡同口被西侧邻家福安娘问起了这句话,锦程才把它放在了心上,自己长久不在家,看来有很多信息还不清楚呢。

“咋了大娘?”锦程支好车子跟着福安娘进了家。

“你整年不在家,俺约莫着你还不着嘞,俺给你说说”福安娘郑重地说。

“啥事呀,大娘”锦程问。

福安娘扭头看看外边,又将锦程往院里拉了拉,才说道:“现在村里人都传开了,恁家守全说,你们一家人离了他都冇法活了,都是他在给你们填冤嘞,自己干活多了什么的”福安娘想了想接着说:“还有恁家守良媳妇,在这边也搅和着呢,说你们是个包袱,让守全赶紧把你们甩了”。

锦程听得目瞪口呆,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俺约摸着恁家守全也就是说说气话,她那两口子哪里是干家儿,一到农忙打得鸡飞狗跳能干了啥活呢,不过,等他妮儿毕业了就不好说了,其他活都好说,一两个人都能干,就是这个打场最少也得三个人,一时半会散不了伙,不过,锦程呀,不能不——早做打算呀”福安娘郑重地说。

“俺着了——”锦程叹了一口气说。

“文徽娘啊,本来这事俺早就听说了,只是——你也着,俺不会嚼舌根子,实在看不下去了,你说说,这村里哪个人不清楚,恁守喜在这家里填了多少冤,出了多少力,到现在过不上来了,谁都嫌弃嘞”,“你也得防着恁家守良,不安好心呀,俺瞧见过好几次他们几个人在晓仁家嘀咕事儿嘞”福安娘言辞恳切地说。

锦程能从大娘的言语里感到真诚和关心,这么多年邻居处下来,对彼此都有个了解,大娘绝不是嚼舌头的人,她表面风平浪静,其实内心里早已波涛翻滚,她告别大娘回到了自己家中。

这事儿肯定不会是无中生有的,要是别人说俺还不信嘞,大娘都说了,锦程才认识到自己低估了这件事的后果。几个人到底商量啥呢,不得而知,算了,自己就算是想破天了也猜不到别人心里。

锦程决定去五弟家看个究竟。门没锁,锦程进了院子。

“天都黑了也不开开灯”锦程边走边说。

“谁啊——”屋内李英操着一口四川味儿的话问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