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东河吃惊的看着朱允炆,他还以为《技艺杂志只需要定期出版杂志就行了,没想到事情竟然这么复杂,还要自给自足。
“臣不明白。”墨东河老老实实的道。
朱允炆看墨东河的样子,是真不明白。
“唉。”
朱允炆长叹一声。
“朕为什么要创办《技艺杂志和《工学报?”
今天朱允炆就要从头跟墨东河掰扯掰扯科学的重要性。
“陛下是为了促进大明各种技艺的进步。”墨东河低眉顺眼,像个小媳妇似的。
“嗯,还有呢?”
“还有。。。”墨东河想了一下,“还有陛下的喜好。”
“嗤。”听到墨东河这么说,朱允炆没忍住,笑了。
“你堂堂墨家的掌门人,就这点能耐?”朱允炆一瞪眼,“科学院比之翰林院国子监之类还要重要,若是干不好,早早地回家种地去吧,别丢了墨子的脸面。”
墨东河脸臊的脸上通红,争辩道:“皇上,墨家技术冠绝全大明,但并没有让我墨家的境遇好转,反而是越来越没落,臣看不出这技艺有什么用。”
“你以为墨家的没落是因为技术没用吗?”朱允炆看着墨东河,平静的说道。
“臣。”墨东河还想再说,但看到朱允炆的目光,没有再说下去。
只是说道:“墨家上下都是这么以为的。”
“墨爱卿认为除了儒家,其他诸子百家没落了吗?”
墨东河回答道:“除了法家稍好一点,都没落了。”
“那他们没有墨家的技术,是因为什么没落的?”朱允炆的声音依然平静。
“这。。。”墨东河无话可说。
“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却怪技术,你们墨家一个有思想的都没有。”朱允炆直接开了地图炮。
“墨家。。。”
“闭嘴!”朱允炆打断墨东河的话。
“你们没落的原因你回去自己想,朕不想跟你分析这个。”
“你只要记住技术跟你们墨家的没落一点关系都没有。”
“记住了这一点,朕再告诉你为什么朕要创办《技艺。”
墨东河听着朱允炆的训话,低着头一言不发。
“民间自古就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师傅为了不让自己饿死,在教徒弟的时候往往会留一手,留的还是自己最精通的拿一手,师傅百年之后,他的技艺就失传了。”
“这只是一项技艺的失传吗?是整个国家的损失。”
朱允炆语重心长的道:“墨爱卿,你身为科学院的院长,看问题的角度要站在国家和朝廷的立场上,不要总是想着你们墨家。”
墨东河拱手道:“臣谨记皇上教诲。”
“若是民间的技术都能保存下来,大明将是另一番光景。”
朱允炆继续道。
“你说技术没有用,你看看造纸机印刷机、还有玻璃,等等,哪一项技术没有用?”
“墨家储备了如此多的技术,不能将他们用在实处,却在这里说什么技术无用,当真是可笑。”
“无用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使用技术的人。”
“等你们把书籍编订完毕,刊行天下,看看能创造出多大的价值。”
“是。”墨东河还是一副顺从的样子。
“《技艺杂志就是让技术流传下去的一种方法,最能干的工匠把他们最拿手的技术发表在杂志上,后来人就能了解到我们现在最顶尖的技术,他们就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
“相信你对这一点也很清楚,墨家为什么至今在技术上仍然很好?就是因为墨家的先辈们将他们的思想编著成书了,你们这些后来者才能创新。”
“是,臣在编纂过程中已经发现了。”
墨东河似乎是开窍了,终于开口说话。
“臣的先祖们有些书已经完全过时,比现在的技术要差得远,但其中的一些点子,臣看了仍然很有启发。如何将这些点子提炼出来编到新书里,就是现在让臣头疼的工作。”
朱允炆明白,这些点子就是理论性的东西,依托于实例而存在。
现在墨东河把陈旧的实例抛弃了,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朱允炆接着墨东河的话道:“你有没有想过把这些点子总结一下,相近的内容编成一本书?”
“陛下,虽然有些内容相近,但臣不知道怎么总结。”
让现在的中国人抽象的理解问题实在是太难了。
“你可知什么是抽象?”朱允炆问墨东河。
“臣不知。”
“抽象是指从具体事物抽出、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方面、本质属性与关系等,而将个别的、非本质的方面、属性与关系舍弃的思维过程。。。。”
朱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