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章 范云送信  又是春风轻轻吹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道。

那个女人终于还是自己签了。

确实。

笔走龙蛇,气势磅礴,几乎连她自己都不认识。

她把票据夹子递还范云,捂着嘴笑了。

范云那一丁点儿的不悦,也就随着她的笑声烟消云散了。

继续。

前进。

走过了一村又一寨。

范云虽然第一天干这个活,但是效率还是蛮不错的。

新鲜。

干劲足。

特别是骑着绿色的自行车走过村子的时候,一些站在街头巷尾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们,都会对他投来注视的目光。

直到他离去时,他甚至都依稀听见她们交头接耳的议论。

“这个送信的是哪个村的?”

“不知道啊。”

“长得蛮帅的。”

“嗯,比以前那个送信的帅多了。”

“怎么,小容,你不是还没找对象嘛,要不三嫂子过去替你问一问。”

“三嫂子……”

“他三嫂子,你是帮小容问,还是帮你自己问呐!”

“去去去……我就是帮小容问,难不成,二婶你也想让我去问一问”……

感觉。

不错。

范云的虚荣心在某一个瞬间得到了短暂的满足。

他用力蹬着自行车,链条被他踩得笔直,唰啦啦,唰啦啦。

他一直将车子骑上了一个长满杂草的山坡。

范云将自行车支在路边。

看看四下无人。

他就顺着山坡往远住走了几步,直走到几棵一抱粗的红松下面,嘘嘘了起来。

此时。

太阳西斜,天空蓝得似乎放不下一丝云彩。

而天边那些倔强的云朵,恰似远远的山坡下,埋头吃草的羊群一样,为这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平添了几分灵秀。

风一吹,松涛阵阵,草起鹰飞。

远远的地方。

是从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上发源,一路汇流而成的大河——湘江。

猫儿山上那股淙淙的细流,流到兴安县时,已经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河流。

两千年前,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为了扩大疆域,他决定继续向南越派军。

八十万铁骑摧朽拉枯般直扑岭南。

可是,湘江太宽,漓水又长,阻住了秦军的铁骑,粮草迟迟运不上来。

于是始皇帝就派大将史禄勘查地形,度量水势,寻求良策。

史禄可是个聪明绝顶之人,又务实,又擅长观测地理。

他在仔细勘察了兴安的地形,与湘漓二水之后,决定在湘漓交汇之处用磨盘大的片石拦江筑起一道坝,借以分流。

王者之事,谁敢阻止。

马拉人撬,不分昼夜,开凿巨石,清理河道,二十万民伕日夜赶工,终于在二水枯水之季筑起了一道大坝,名曰分水。

大坝设“铧嘴“、“大小天平“和“泄水天平“。

坝嘴状如犁铧,三面都是大块大块的巨石砌成的长堤,另一面,刚好紧接小天平。

犁铧将源自猫耳山的水脉,七分切入湘江,三分切进漓江。

说起来,那个叫大小天平的石坝设计真是巧夺天工,精致异常。

大小天平组成的人字形分水坝,既可以引水分流,减缓水流的冲击力,提高水位以利通航,又可以排洪防涝。

雨季涨水的时候,水流可以越过坝上,流入湘江故道,使南、北渠保有足够的水量,可以行舟摆渡,又不使洪水漫堤,淹没庄稼。

所以它们才叫“天平“。

天平。

国之衡器也。

大小天平有内外堤,由巨大条石铺成鱼鳞状,据每天打着小红旗带着客人参观灵渠的导游小敏说,每块石头都有好几吨重。

那些石块之间,凿有一个凹口,史禄征集了大批的岭南铁匠,熬铁汁,灌浇进凹口,冷却后变成拴子,将巨石连成一体。

那些石块就像鱼鳞般紧紧地挤在一起。每当水流带着碎石、泥沙顺坡而下,到此就冲进石缝里。

泥沙填得越多。

鱼鳞石就挤得越紧。

水越冲越牢靠。

过去,灵渠上有36道陡门,用来调水位,利航行。

据小敏说,陡门是历史上最早的船闸——“船闸之祖“。

宋代有个官当得不咋样,倒写得一手好文章的穷酸文人范成大曾写了一篇《桂海虞衡志》。

……渠绕兴安县,深不数尺,广丈余。六十里间置陡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陡。

舟入一陡,则复闸陡,伺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