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一章被一千年后大宗师搭救的贾平章  南宋不送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出去转悠的心思,叫小二来给自己找了一间静室,又将赵武和小七打发出去通知自己的三个义弟,说晚上大家在太白居吃饭,就自己一个人枯坐在静室中思考了起来。

到了这里这么久了,总算是碰上了一个名人,虽然是幼年版的。既然冒充世交把他留了下来,必然要想一个处置的方法。都说这贾似道是南宋四大奸相之首,连那秦桧也瞠乎其后,基本上南宋灭亡此人占了大半功劳。可自己主攻明清的时候就发现一个大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史书上写的,往往都做不得准。不信,你去看看那大清朝修《明史,把大明的太祖高皇帝都刻画成什么样了?既然如此,那么不过百年的元朝修的《宋史又能全信?

如果那贾似道真的是如此大奸大恶,那趁着他还是一个小孩子,身边也没有大人,就在这商州城里悄悄的把他处理了,也不是一件难事。问题是这东西谁也说不准啊,那贾似道后面到底是忠是奸还没有定论,如果是奸,把他处理了,也算是防患于未然,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可如果是忠呢?那不是帮了鞑子的大忙了吗?何况现在他还是一个孩子?

赵希明苦苦地压榨着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可对这贾似道的记忆除了他凭借自己姐姐当了贵妃之后,一路攀附直到当了蟋蟀宰相以外,最深刻的居然是一首《醉歌“吕将军在守襄阳,十载襄阳铁脊梁。望断援兵无信息,声声骂杀贾平章。”。

说来可笑,作为一个历史专业的学生,赵希明第一次记住这首诗居然是在一部小说里,这贾平章就是贾似道了,按照汪元量的诗句来看,贾似道是的确该杀的,可十年无援兵的襄阳面对蒙古铁蹄的大军压境能坚持那么久?赵希明是不怎么相信的。

在那部小说中是郭大侠、黄女侠带了一群武林好汉帮助吕氏兄弟守住了襄阳。按小说中的刻画,郭大侠在襄阳是以布衣身份帮助京湖安慰制置使吕文德,吕文德升官后,接任是吕文焕,这俩官员在那部小说中中都不是什么正面角色,只要一听敌军来犯,一定是面如土色,若军情紧急,则是体似筛糠,对破敌退军永远是束手无策。总之,两人出场,完全是为了衬托郭大侠的高尚品格。

当初赵希明也是对吕氏兄弟气的牙痒痒的,尤其是对吕文焕更是恨不能啖其肉、饮其血,抽其筋,挫骨扬灰,方解心头之恨。对那位小说家的笔墨功夫更是崇拜的五体投地。后来自己慢慢学会思考,又拜读了那位小说家的所有大作之后,才发现那位小说家固然文笔出众,当为一代宗师,可这位宗师才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者,对我汉人王朝的文官武将总是脸谱化的小丑描写,反倒是异族中,尤其是他家祖上从大金到后金到大清,却总有几个不世出的英才雄主。所以赵希明的崇敬之心也就渐渐淡了。这宗师憎恨的贾平章想来也不一定就那么可恨吧?

想到这里,赵希明吁了一口气,按下自己的杀机,小子,算你好命,是查大师救了你,以后跟着我攻打金国的时候看看有没有机会报一下恩情。不管怎么样,那贾似道现在还没有做出祸国殃民之事,现在看他模样也不过与自己差不多大。就算他有个姐姐要当贵妃,以自己领先他一千多年的见识,就不信看不住他。再说了,有自己在,几十年后,那吕将军是没有机会守襄阳的,要守,也得给我去守库页岛!

免费章节,就多聊几句。

关于贾似道,和袁崇焕一样,历来是历史上争议比较大的人物。我也知道这章写出来不讨喜,甚至要被大批的人骂。可是,即使是自娱自乐的小说,也是以文字落笔的,也得装上自己的道理。

贾似道被人骂了一千多年了。无外乎私德上就是说他贪财好色、置国事于不顾,狎妓斗蟋蟀,这斗蟋蟀没什么好洗地的,毕竟一部《促织经在那里。我们来看看他除此以外还干了些什么。

1259年鄂州之战,本来在长江上游作战的贾似道以文官身份知枢密院事亲自领军杀入鄂州,主持鄂州之战。最终击退蒙古兵,解围鄂州,保住了武汉长江一线。在军中也是威望大增。史学界一直说是贾似道矫诏与忽必烈达成鄂州合议,但事实上,当年年底,也就是所谓的鄂州合议达成的时候,贾似道已经奉旨突围到黄州指挥作战了。那时候可没有电报电话什么的,仅靠急脚子传递信息,双方接触肯定是有的,但是想要达成一个事关两国大局的合议,恐怕是有难度的。贾似道还在鄂州的时候,忽必烈当时就感叹道:“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就连文天祥后来也说:“己未鄂州之战何勇也,鲁港之遁丁家洲大败何哀也!”。

刚刚书中所提到的吕将军在守襄阳,更是被人诟病,说十年间贾似道欺上瞒下,不给宋度宗汇报战况,坐视襄阳陷落。其实我们只要正常的想一下,就知道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首先,吕氏兄弟本身就是贾似道的心腹,因为能打仗,所以有些贪财的毛病,贾似道都没有去管他们,十年襄阳之战中,贾似道数十次组织援军援救襄阳,不管是送人员物资,还是攻击蒙古在周围的堡垒,这些一直都没有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