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八章:走进襄阳  忧乐记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诸葛亮其人其事。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诸葛亮故宅铭》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东晋升平五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亮故宅铭》。此时隆中已有纪念诸葛之祠堂。南北明刘宋元嘉十四年,盛弘之撰《荆州记》载:‘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又载:‘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诸葛亮一家离开隆中后,曾有一户姓董人家在草庐住过,因‘家殄衰亡,后人不敢复憩焉’。可见这诸葛亮,实乃奇人。身前是卧龙,身后就成为飞龙在天了。”

“斯人已去,魂魄犹存。后人祭奠,豪肠柔情。”武连嘘唏不已。“你还有能耐了,说起骈体文。”黄香喜笑颜开,笑道:“曾巩在襄州为官时,去隆中,还写了一首《隆中》诗。我记得这样几句。”说到这里,马上吟诵道: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苏东坡在嘉佑五年从湖北荆门去开封,路经襄阳游隆中,也写下了一篇《隆中》诗。”黄靖吟诵道: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我觉得,有一首诗,最是恰到好处。李唐杜工部的《蜀相》,这首诗可谓是关于诸葛亮的最为著名的一首了。我感觉咱大宋在这怀古诗上可不如大唐。怪不得世人皆知,李唐乃是诗的李唐。”子午吟诵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余下不服气道:“还有一首诗,我记得叫做《八阵图》,也是杜工部的,也不错。我觉得这首诗最为传神。”随即吟诵道: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一派胡言,杜工部还有一首诗,这才是最为出名的。”普安吟诵道: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武连笑道:“你们不必争强好胜,这好不好,自有公论。你们也不害臊,人家杜工部可是三国的迷,尤其是诸葛亮的崇拜者。自然会把诸葛亮写的要多好,有多好了。当年杜工部离开长安到成都避祸,自然而然就想起诸葛亮,怀念诸葛亮了,这也不奇怪。听说岳飞将军也是诸葛亮的崇拜者,是也不是?可我对他却说了解又不了解。对他家世很是模糊!”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家父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三岁时母亲章氏病逝,八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建安二年诸葛玄去世,家道败落,迫不得已,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黄靖介绍道。

黄香挑了挑眉毛,瞪大眼睛,乐道:“后来的事,世人皆知。这出师北伐好比今日岳元帅出师北伐一般,岳元帅临行前告诉我,他要效仿诸葛孔明出师北伐,我还偷着乐,眼下他还真这样做了,很佩服他了。”

“岳飞将军眼下在郾城驻军,襄阳作为粮草所在之根本。你们歇息几日,可去郾城拜见岳元帅。”黄靖拱手道。

余下自思:“黄靖老将军眼下比岳飞年龄大,如何就对岳飞毕恭毕敬了,这可真有意思。”子午笑道:“这英雄人物不乏崇拜者,诸葛亮便是如此。可诸葛亮也是管仲、乐毅的崇拜者,他哪里知道,自己半年之后也会被后人作为崇拜者。诸葛亮哪里知道,李唐有个杜工部,而我大宋有个岳鹏举。可谓惺惺相惜,情投意合。实乃心有灵犀一点通了。”众人意犹未尽,走在竹林幽幽之间,潺潺流水,鸟语花香,心旷神怡。

“想当年,诸葛亮离开隆中出山,为刘玄德奔走效劳,他临行前想必也是依依不舍。”普安笑道。武连道:“虽说依依不舍,可也是期盼久矣。你也不想想看一个怀才不遇之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