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五章:上乘武功  忧乐记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甘落后,笑道:“送别诗,还是李太白的最地道。”随即吟诵开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们就不必伤心难过,肉麻兮兮了。我这里,有两句诗。其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其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可知我心?”阿长微微一笑。

张明远认真道:“我就说,李太白这人就是与众不同,胆大妄为。你看他自己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诗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张明远、费无极、阿长相互寒暄,见子午四人依依不舍,就走到一旁稍作等待。子午四人与明红、月儿、明浩、怡乐在小亭子里话别。

“这陈子昂也不简单,他的诗作或许,知道的人不多,可他有一首诗就名扬天下了。”子午玩笑之际,马上吟诵道: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

普安问道:“你们可曾听说‘仙宗十友’的说法?”“你就杜撰好了。”余下摇摇头。武连反问道:“竹林七贤我听说过,初唐四杰也听说过,建安七子也听说过。可你说的这个仙宗十友,是何道理?”

明红介绍道:“‘仙宗十友’是五代以降的古代文人,出于对初盛唐时的司马承祯、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叫法。”

“这十位,分别是:司马承祯、李白、陈子昂、王维、宋之问、孟浩然、王适、毕构、卢藏用、贺知章。最有名的六个人是李白、陈子昂、王维、宋之问、孟浩然、贺知章。”月儿笑道。

“竹林七贤、建安七子,什么意思?”怡乐看向武连。

明浩问道:“初唐四杰又是什么意思?”

明红微微一笑,介绍道:“竹林七贤,指的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正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舞文弄墨之间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因此这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初唐四杰是指李唐初年,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旧唐书·杨炯传》中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于唐朝高宗、武后时颇为活跃。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推向成熟,勇于革新齐梁浮艳的诗风。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世人皆以为初唐四杰不可小觑!这王子安可是青春俊杰,才华横溢,可惜英年早逝,天妒英才。他的一句诗可谓名扬天下,正道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番话后,众人如梦初醒,佩服的五体投地,没曾料想明红如此娓娓道来,不可思议。

“骆宾王,我们知道。”明浩、怡乐齐声吟诵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你们哪里知道,骆宾王的名扬天下,可不是这首诗,他的文章也是名扬天下,武则天也大惊失色,赞不绝口。”月儿笑道。

“武则天的确对骆宾王大加赞赏,骆宾王的文章叫做《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我还记得武则天赞不绝口的这一篇文章,其中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明红笑道。

众人催促之下,明红随即吟诵道: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