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家国情怀  忧乐记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接代,延续香火!他可以读书写字,也可以到东京做买卖。可都不是他喜欢的,你们可听一听他心里话,自然明白了。”张明远忍不住,开口说话。

“喜欢归喜欢,喜欢不能当饭吃。人生在世,岁月不居。青春就那样短短几年,如若虚度年华,如何是好?就怕他碌碌无为,如若闯下大祸,如之奈何?这前程没了不说,还要自作自受,岂不可惜?”老夫人摇摇头。

“连儿,你如何就不听话。为父走过许多路,遇到许多坎坷,好不容易从东京搬到京兆府。之所以当年离开东京,也是奸臣当道,漕运不济。事出无奈,为了躲避童贯才走的。你素知我大宋重文轻武,你还到青城山习武,有什么用?武将在我大宋目下最没用。高太尉靠蹴鞠就做了殿帅府太尉,难道你不知道?实话实说为父不希望你读书写字去东京考取什么功名利禄。皇上身边的红人一层又一层,一个接一个。什么蔡京、高俅、童贯、梁师成、王黼、朱勔、李邦彦,这些人,都有些手段,也有些心眼。他们排除异己,欺上瞒下,胡作非为。就拿目下大宋之事来说。这宋江与方腊不是被朝廷铲平了么?梁山贼寇与江南方腊都被灭了,童贯更是势不可挡。这‘海上之盟’后,契丹人又大势已去,女真人刚刚立国,脚跟也没站稳。我大宋如日中天,皇上把这功劳都当是蔡京、高俅、童贯的,对他们大加封赏。你们难道不知道?童贯越来越自以为是,对内平息方腊、宋江贼寇叛乱,对外又搞了‘海上之盟’。如今***闹非凡,群臣喜乐无比。你们知道么?”武员外历来都娇生惯养着武连,此刻却是神情肃穆。

“听说张叔夜才是把宋江那三十六人赶尽杀绝的有功之臣,可惜高俅与童贯合谋,再加蔡京吹耳边风,梁师成、朱勔、李邦彦有火上添油。张叔夜就微不足道了。目下张叔夜早已被排挤出了东京,目下只做个小小的海州太守,你们说可怜不可怜!想当年张叔夜出使辽国和西夏,多么威风凛凛,谈何蔡京,多么大快人心。可惜如今却不受皇上重用,如之奈何。”老夫人喃喃道。

“你们可知,目下皇上用人有个世人皆知的道理。”武员外掷地有声。

“什么?”众人追问。

武员外道:“全凭皇上个人喜好。皇上喜好谁,谁就做大官。高俅不是蹴鞠很好么,目下就做殿帅府太尉,全国禁军都由这厮调度。童贯不是阳奉阴违,时常能言善辩么,他对皇上信誓旦旦说由他带兵打仗,就可天下无敌,目下就掌控西军!别说种家军厉害,再厉害也没用,还不是受童贯的指挥!你们说说看,从古至今,哪里有太监做将军的,童贯算是奇葩了。这太监却与众不同,还不长胡子,真是奇怪。”众人破涕一笑。

“员外所言极是,俺以为,童贯这厮就是个奇葩。”扁头道。阿长道:“想必此人也有些手段,不然靠溜须拍马,恐怕不行。”“童贯手下王厚不是率领军队把吐蕃打得落花流水么?不然我大宋国土如何会抵达西宁州,是也不是?”费无极道。“可见童贯还是会用人。”张明远点点头。

“这与童贯有什么瓜葛?王厚如若是酒囊饭袋,那又当如何?”子午不以为然。“高俅与童贯,真是一对好兄弟。”余下乐道。普安略带轻蔑之色,笑道:“再加一个蔡太师,这三个人和一起,皇上就‘高枕无忧’了。”“爹娘,你们自己说了这样许多,可见世道黑暗,是也不是?既然读书写字,到东京谋求功名利禄行不通,那做买卖又当如何?如若很好,爹爹当年如何会离开东京?难道天下第一的东京城比如今的京兆府好?可见做买卖也并非万全之策。眼下只有一条出路,也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武连看向家父和娘亲,马上掷地有声。

“连儿,但说无妨。”武员外与老夫人看向武连。

武连道:“这世道黑暗,皇上受乱臣贼子蛊惑,已然是非不分,忠奸难辨,做事往往太过书生意气,优柔寡断谈不上,可难免感情用事。你们可知这读书人最是感情用事。读书人最喜欢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岂不闻,大唐诗仙太白便是如此。正道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高人?’当今皇上也是如此!故而做官做不好。苛捐杂税这样多,怪不得爹爹从东京到京兆府来了,因此做买卖也做不好。正所谓,士农工商。既然最好的士子做不了,最差的商人做不了。那农与工又当如何?莫非爹娘希望我去隐居深山老林,种地去?还是学门手艺,养家糊口?你们自然知道世道艰难,恐怕也是不长久。虽说那样也不错,可以学陶朱公范蠡一般,与西施泛舟西湖,从此做了天涯客,免得自讨苦吃,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过清平安稳的小日子也不是不好,可人生在世,平平淡淡,总是没意思。孩儿就喜欢行走江湖、轰轰烈烈,做个大英雄。你们意下如何?”

“你还是要习武?给我理由。”武员外神情恍惚,一脸茫然。

“你们说说看,如若说服我,再做计较。”老夫人也掷地有声。

“夫人,虽说我大宋目下,的确是重文轻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