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京兆收徒  忧乐记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千里共婵娟。’”张明远看着荷花池,一条红鱼游来游去,浮动之际,溅起许多水花。雕梁画栋之间,飘出一缕缕熏香气味。宝鼎之中,散出幽幽惬意。

“所言极是,‘千里共婵娟。’”种浩仰天长叹。“不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费无极环顾四周,极目远眺,闻着暗香缭绕,不觉捋了捋胡须,愁容满目,好生了得。

“你们可知京兆府最近有什么新鲜事?”种浩神秘兮兮,好奇问道。“倒也没什么。”张明远喝了杯茶,站起身来,走到窗边转过头来。

“只是蹴鞠好似很是流行。”费无极用手比划起来。“蹴鞠?”种浩喜出望外。“对,是蹴鞠。”费无极点点头。“这蹴鞠,并不新鲜,大唐就有,叫做马球。顾名思义,马上玩的玩意。如若追本溯源,这可有得说了。我也喜欢蹴鞠,只是目下公务繁忙,就很少蹴鞠了。”种浩笑道。

“但说无妨。”费无极饶有兴趣,马上追问。“高俅就是我大宋不可多得的蹴鞠高手,是也不是?”张明远笑道。“所言极是。不过蹴鞠高手也非他一人。要说蹴鞠,最早可追溯到战国,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过。就是班固的《汉书》里也有不少记载。”种浩介绍起来。

“汉代如何?”费无极问道。“大汉时代,单人蹴一鞠、单人蹴两鞠、双人边击鼓边蹴鞠。可谓花样繁多,玩法也各异。”“大唐蹴鞠如何?”张明远问道。

“唐太宗、唐玄宗都喜欢看蹴鞠,杨贵妃还参与过蹴鞠队,骑马蹴鞠在杨贵妃手里算是发扬光大了。大唐美人蹴鞠队就是杨贵妃献给唐玄宗的礼物。”种浩道。“我大宋蹴鞠又如何?”费无极问道。“听说当年我大宋太祖武德皇帝与太宗、赵普等人蹴鞠的场面也是许多人都记忆犹新。如今有个大名鼎鼎的蹴鞠社团,叫做齐云社。这齐云社可不简单,连当今皇上也知道它的名声。齐云社也颇具模样,还制定了《齐云社规》。其中有‘十紧要’,正所谓: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还有‘十禁戒’,正所谓:戒多言,戒赌博,戒争斗,戒是非,戒傲慢,戒诡诈,戒猖狂,戒词讼,戒轻薄,戒酒色。”种浩听院工提起过,故而记得许多,兴趣盎然,随即道。

“如此,我们就觉得自愧不如了,莫非高俅比我们厉害?”费无极兴趣猛增。“此言差矣,小小蹴鞠,何足道哉。”种浩摇摇头。“世人皆知高俅靠蹴鞠一步登天,皇上抬举他,他做了殿帅府太尉。如今又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可世人却不知,高俅不仅仅有蹴鞠的本事,这溜须拍马的本事也不小。”张明远道。

“不必说他,今日之京兆府街市上看到四个小子,想必也是高俅一类之人。他们还大言不惭,信口雌黄的说什么,要上终南山拜师学艺,岂不可笑?”费无极也摇摇头,拍着大腿,乐个不住。

“蹴鞠小子?”种浩蹙眉,捋了捋胡须问道。“对,蹴鞠小子。”张明远点点头。“京兆府街市上多如牛毛,东京更是司空见惯。高俅当年就是在东京蹴鞠,如若不是苏学士举荐,如若不是到了小王督太尉王铣处,他又如何会遇到端王。如若端王不是如今的皇上,高俅岂能一步登天?”种浩若有所思。

“不是说好不说高俅了,如何张口闭口,没完没了了。”费无极乐道。“说蹴鞠小子。”张明远、种浩互相指着对方,乐此不彼。“蹴鞠小子蹴鞠也没什么稀奇古怪,不过他们在亭台楼阁之间,还技艺高超,也有些手段,自然令人刮目相看。”张明远语重心长。“他们想拜师学艺?你们亲耳听见他们说要上终南山?”种浩环顾四周,认真道。“那是自然。”张明远、费无极点点头,异口同声道。

“你们如何打算,但说无妨?”种浩问道。“见机行事,从长计议,要仔细观察。”张明远道。“是该收徒弟了,如若不然,以后年龄大了,就后悔莫及。”张明远道。“你怕没人给你养老送终?”费无极道。“一派胡言。”张明远乐道。

“昨日街市买了一只羊,晚上给你们补一补,意下如何?”种浩咂咂嘴,好似吃着羊肉一般。“羊肉是个好东西。”费无极捋了捋胡须。“东坡肉也不错。”张明远笑道。“苏学士也是美食家,多才多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茶酒美食,样样精通。为人处事又德才兼备,后人当以苏学士为楷模。”种浩道。

“如若不是欧阳修当年的面子和私心,想必苏学士也是稳坐状元郎了,是也不是?”费无极道。“苏学士的故事倒也听说过,的确可惜。”张明远道。“苏学士的什么故事,告诉我可好?”种浩问道。

“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东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东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