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回 君自渭水来,应知渭歌事(下)  五色长生录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应互补的剑势,裹挟着整个倭人大阵轰隆隆的向甄宓正面逼来。

他们斗到此刻,这五行乘侮大阵的精妙处已被甄宓逐一破解了,观战的汉室群豪便是下次再遇上也已然无害。司马懿心中自是心知肚明,故而这最后一次举阵相攻已是他的最后一味“良药”、“猛药”,若是使得恰到好处,不谈能伤了甄宓、总能将她逼出剑阵之外;若是使得不好,那这场架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再打了,今后见了甄宓也定会袖手认输,不愿再出一拳一剑。众倭人见得这位平日里不可一世的司马公子从猖狂到自哀再到此刻的平静,直如暴雨将来一般,念及他一直以来帮得他们邪马台国的好处,竟是将心一齐,也失了成败荣辱之心,只是凝神出剑,不做他想。俗语有云,危难出真章,倭人齐心之下,阵法、剑法威力俱是大增,但见甄宓周围的剑影披荡往来,倭人里里外外数十圈剑光疾闪,连成一片泼水都是难进的硕大光网将甄宓笼住。

此一刻,月光溶溶如水,剑影森森似林,风荡云激、呼喝如潮,如山崩、似海啸,浩浩荡荡,已成今世绝响。

好一个甄宓!面对如此的旷世大阵,她竟仍是不慌不乱,短剑漫洒、双足轻蹈,如嫦娥仙子一般在彩云明月之间长剑善舞。但见她柳腰慢转,从十余把长剑的间隙里险险避过,随即短剑绕身斗转,剑尖一挑三折,一招“吞声饮恨”,短剑剑刃贴着那十余把剑刃顺滑兜转而去,已是将对方执剑的右手手腕斩断。不待这十余人的长剑落地,她身子缓缓一低,躲过了南北两向的长剑夹击,如闲庭散步的雨燕一般走向东北方向,短剑信手而抖,似秋客拂云、如蔷女缭雾,乃是一招“相见恨晚”。这一招剑如其意,敌方剑势已近大成、己方这才撩手刺攻,非但毫无益处更是凶险无比。军法有云,兵贵神速、意在争先,甄宓这招莫说是制敌之先,便是应对对方的招式也是悔之莫及。群豪正担心时,却见得甄宓“相见恨晚”一招七式中的最后一式陡然一变,短剑竟然回手自刺,正印了那个“恨”字的精髓。倭人原先乃是守御之法,却不由自主的被得她这“相见恨晚”的前六式连引带绕,已尽数将长剑送进她腰身环侧。甄宓柳眉一竖,口吐一个“着”,短剑剑尖如针,连刺十剑,将这十人的手筋当场刺断——手筋既断,那长剑又如何执得住?又是一片当当当当的落剑之声,那十员倭人尚未反应的过来,已是被甄宓踢出阵外。

这片刻工夫,甄宓已是破了西南、东北两向,司马懿虽是急忙调遣他人补足,但甄宓既已占得了上风,又岂能容他重整了阵型?她剑上虽无半分的内力,但眼下身形穿织如梭、剑光缭绕似雾,丝毫不啻于一名练达几十年的大剑豪舞剑。有好几次,司马懿与卑弥呼二人冲至甄宓面前,刚刚出得了一招两式,似乎要占得甄宓的便宜时,往往要被大阵拖累,不得已而换位收剑——如若不然,小处得优、大阵尽毁。这五行变化之法本是制敌良方,斗到此刻,却早已被甄宓反客为主、颠倒反御。司马懿、卑弥呼气急之时,偶尔间更有一两把下属长剑莫名其妙的攻打自己,初时他们尚且不以为意,只以为下属的剑阵之法练得尚不纯熟、加之久攻不下导致情绪紧张,这才有了误伤的举动。可没料到,不过是片刻之间,倭人大阵已是纷乱无比,不住有倭人在此起彼伏的呼痛声中诧问道:“兄弟,你打我做什么?”、“兄弟,看好你的剑。”,司马懿放眼一看,整颗心都已凉透——这哪是什么五行大阵,分明是自相残杀之阵!这阵中倭人已有十之四五被甄宓那毫无内力的剑法所控,一个个跟喝醉了酒似的,剑法也是凌乱不堪。究其所因,甄宓通晓明悟此阵之理,司马懿的每一桩变换、每一次转圜都在她的算计内,故而她手中钝剑便是再短上几分,也能无往而不利,短剑每次所趋之处,便是阵法转变不及的空隙。她步步把握主动,早已反客为主、以主驱奴,制得这五行乘侮大阵颠三倒四,难以运转。

司马懿正垂头丧气的当儿,这桩阵法的漏洞处也是愈现愈多,于汉室群豪面前再无任何的秘密与神奇可言。甄宓见目的已然达成,自然不想与司马懿再战,轻吒一声:“落剑!”随即短剑绕身连晃,如银蛇、似团花,剑尖抖动之下、寒星点点而出,每一点星光都要耀人心目,管你此刻刺攻也好、回守也罢,这一点星光都是不管不顾,径扑对方要害。幸好甄宓意不再杀人,短剑击中便退,其余倭人只觉劲力一泄、身子一顿,原以为要受得剑伤之时,却只见中剑处只是微现一个浅红的血点。司马懿与卑弥呼为此阵之主,虽是不能幸免,但甄宓念及故情,独独破例,仅仅将他二人的长剑荡开便算罢休。

今夜之战,司马懿一败再败,已是无话可说,那卑弥呼亦是面色死灰。过了良久,司马懿将手中宝剑往地上猛的一掷,硬生生的从口中挤出三个字来:“我输了!”话毕,也不朝卑弥呼望上一眼,拨开围在四周的人群,头也不回的走了。那卑弥呼虽是寄情于司马懿,也恼他此刻如此无礼,心中自是老大的不痛快,但她好歹是为一国之主,再是怎么愤恨甄宓与汉室群豪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